巴黎,19世纪的首都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书收录的是本雅明“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是他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拱廊”—带有玻璃顶篷的商业步行街—的变迁研究。他通过诠释当时颇为流行的波德莱尔的诗作,力图阐明这一城市景观的兴起、发展和逐渐消亡,探寻人们隐含在其中的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

(展开全部)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目录 · · · · ·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 · · · · · (更多)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附录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波德莱尔论丹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共2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李维罗马史》《法国大革命讲稿》《人文地理学问题》《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全二册)》《劫余录》 等 。

喜欢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47.99元

0.99元

28.55元

810.00元

11.99元

喜欢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人也喜欢 · · · · · ·

如果我没有被翻译坑爹,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后革命时代巴黎的城市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城市景观、阶级关系、流行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图像记录和文本解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忧虑。本氏眼中巴黎犹如戏台,上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剧目:城市的日常悠闲与生活,建筑风格所暗含的技术要求与艺术审美的张力与融合,城市规划中隐含的政治目的,过往行人的表情、作风、衣着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报纸专栏观点的传播与讨论,复古品味的... 如果我没有被翻译坑爹,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后革命时代巴黎的城市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城市景观、阶级关系、流行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图像记录和文本解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忧虑。本氏眼中巴黎犹如戏台,上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剧目:城市的日常悠闲与生活,建筑风格所暗含的技术要求与艺术审美的张力与融合,城市规划中隐含的政治目的,过往行人的表情、作风、衣着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报纸专栏观点的传播与讨论,复古品味的流行,百货商店与橱窗陈列对消费者的刺激,以至妓女的生意方式等等,无不指向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所产生的城市生活,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对人身、经济和思维的控制与改造。选取波德莱尔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他将自己放逐于城市人群之外,文笔兼具恶魔式黑暗和弥赛亚光芒,似也可作为巴黎二重性的一种意象。 (展开)

与张旭东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在内容上完全相同,只是收录了拱廊街研究计划的两个不同年份的大纲,我是两本对照阅读,在文字处理上,刘译更有,但张译更多地保留了本雅明自身的语言风格

我要写书评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书评 · · · · · ·( 全部 76 条 )

malingcat 2009-01-10 21:36:02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

向本雅明博士学习如何写论文?

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展开)

梦魇马戏团 2012-11-04 22:06:2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版

拱廊街上的现代性巴黎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并不是在写波德莱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德莱尔是他灵魂选择依附上的一具肉体,他所需要的,是波德莱尔的眼睛和手中的羽毛笔。这本是一部名为《巴黎拱廊街》的鸿篇巨制,波德莱尔本来只是黑色的维吉尔,带着本雅明度过19... (展开)

任晓雯 2008-08-14 20:20:1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版

巴黎的私秘描述与英雄悲喜剧

一、 人穿行于象征之林 那些熟悉的眼光注视着他 ——波德莱尔 煤气灯亮起来了。司灯人穿过拱门街挤满建筑物的通道和夜游症的人群,把幽暗隐晦的街灯点亮。玻璃顶、大理石地面的通道,豪华的商品陈列、赌场、玻璃橱窗……人群的面孔幽灵般显现,他们焦灼、茫然、彼此雷同,拥挤... (展开)

雅典娜 2007-07-09 23:08:1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版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由张旭东翻译的风靡整个80年代的小册子其实是本雅明遗著《拱廊街计划》中的一部分。昨天一口气读下来,常常地惊出一身汗。这惊不是害怕,而是窥到秘密处的紧张和激动。 本雅明说波德莱尔的现代之爱不是“一见钟情”(love at the first sight),而是“毁灭之爱”(love a... (展开)

卡珊德拉 2013-05-12 10:49:12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版

病态的花朵

波德莱尔,法国人,十九世纪诗歌象征派先驱,只活了49岁。照片上,他头发稀疏,但前面两束头发彬彬有礼地搭在头顶,锐利如鹰爪的目光,硬挺尖刻的鼻梁,嘴角下撇,深陷的法令纹,他歌唱丑恶,揭露社会阴暗面,带着灵性的诗句穿越象征主义的树林,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万层雾... (展开)

Sternhaufen 2014-05-10 01:27:56 译林出版社2012版

诗意批判:城市意象中的现代情绪

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展开)

北落師門 2016-10-18 20:54:04

对译者未标注的词汇做的注释整理

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译者的注释太少,很多人名都不认识,一些专业词汇也不太懂,都要自己查(这里吐槽一下译者),遇到不了解的当时用手机查过后就将该词的页码行数记录在笔记本上,现在统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关于人名的注释,力求详尽,附带上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有些还考... (展开)

> 更多书评 7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