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 (original) (raw)
Ⅰ
与死者的对话
检土杖
亲子鉴定
赤坂殉情
性交猝死
安乐死
死者之雄辩
撞击
死者未亡
死后也要看名医
食人谈
Ⅱ
微小的呼吁
最后的时光
继承人
失信于人
头发
橘子
生命的价值
涉及保险的问题
家破人亡
医学与法律
Ⅲ
日本毛女贞
木口小平
警官的验尸与法医的验尸
特殊的惩罚
站在死者一方的医学
堕胎
活着
来自杀人犯的电话
心脏麻痹
凯伦事件
蒙娜丽莎
Ⅳ
生命里最后的光
谎言
了不起的提议
责任
梦中杀人
酒为百药之长
酒精依赖症
中老年人与运动
明察秋毫的法医
不同的结论
维护死者的人权
后记
文库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不知死,焉知生的书评 · · · · · ·( 全部 23 条 )
蓦烟如雪 2014-10-28 11:14:47
尸体会说话°
——评《不知死,焉知生》 文/蓦烟如雪 在古人的眼里,身体的完整性是很必要的存在。 《孝经·开宗明义章》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宗旨是孝,言明要爱惜自身的毛发皮肤,认为这是行孝尽孝的开端,反之,则为不孝。 而在现代法医眼中... (展开)
杜子腾-TM 2014-10-31 12:22:13
冰冷尸体上的炽热使命(待修改)
冰冷尸体上的炽热使命 ——评《不知死,焉知活》 文|杜子腾 “活着的人会说谎,但是沉默的尸体却绝对不会。法医的工作就在于聆听死者的声音。”上野正彦的寥寥两句话,却道出了法医工作最灵魂的地方。 想象一下下面的这组数据:从事法医工作接近60年,检验的尸体两万多具。这... (展开)
lightnova 2015-03-09 13:34:17
老法医朴实的随笔集
老法医朴实的随笔集,并没有特别“浓缩”——短短13万字里里出现了不少重复。 本书一版出版于1989年,写作时间更早,因此书中介绍的很多知识与理念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于熟悉医疗/法律/犯罪/刑侦/推理题材(作者上野正彦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会员)的读者来说,已接近常识而有... (展开)
丁小琳 2014-11-03 16:08:12
来,谈谈“人死”,谈谈“人生”
我喜欢这本书的标题:不知死,焉知生?孔老夫子当年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把我们的思维就局限到了眼前所见的所谓“现实”中,似乎谈到死这件事情,就是不积极生活的表现。但其实想来,我们活的时间是短的,死的时间是长的,是不是应该反过来,了解了漫长... (展开)
Menthol 2014-12-15 08:53:38
不知死,焉知生——一个有趣的名字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不得不说这是翻译者的功劳。 就书而言,它与我之前读过的法医的书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或许以下两点算是它的特点:故事性色彩很淡,作者就在平实的讲述,没有将法医的生活故事化;还有就是,他从死者的角度的出发,写出了许多对生者的感... (展开)
海玲 2017-12-21 12:26:08
生死之间
刚开始翻看这本书,并没有多大兴趣阅读,因为是日本作家,与中国国情不符。加上里面写的都是死者的故事,一向拒绝看这样沉重的书。 在读不知死,焉知生的过程中,往事浮现,有生以来最悲恸的一天,爸爸的离开,那时的情景又一次地被忆起。“脑死亡”这个词,这么多年来从未在... (展开)
Tony Teng 2019-07-02 12:59:03
尸体在讲述
尸体当然不能讲述,但是作者作为法医工作者,工作中接触了2万多具尸体。做的就是让尸体说话的工作。 与高木徹也的《人为什么会淹死在沙漠里》类似,讲的是日本法医制度的故事,这两本书都只是碎碎片语,很难整理出全本的逻辑。相比较之下这本书里面的案例比较多,阅读稍微过瘾... (展开)
月光果实能力者 2018-06-05 22:12:24
人生的真谛在于认真对待琐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抄❤️ 活着的人会说谎,但是沉默的尸体却绝对不会 从我立志从医时起就已经完全感受不到尸体的可怕,恶心之处了 在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真相 真不愧是讲究文字的地方,用的词都如此文雅 法医的工作非常普通,不会治病救人,也不会受到来自病人的感谢 人活着注定要背负... (展开)
尤里卡 2018-05-09 23:12:10
没有什么会比死者更善于雄辩
看的第一本关于法医的书,法医是实践性的,法学院学习的法学基本上都是偏理论的,本以为不会对这本书多感兴趣,没想到却不到三个小时就读完了。简单说来,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读完的,是本十分有趣且平实的书。 作者上野正彦从事法医工作六十余年,被称为日本法医之神,这可说... (展开)
Njorder 2016-04-19 11:09:24
一本有温度的书,值得一读
今天讲的不是身边事,只是一本书。 书名《不知死,焉知生》,作者是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上野职业生涯中共检验、解剖过两万多具尸体。这本书其实是他在一本杂志上类似专栏文章的文集,40多个故事,浓缩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投射。 根据作者的后记,这本书原初... (展开)
> 更多书评 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