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精神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简体中文完整版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思考威权与民主的思想杰作。“因为我创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铜还持久的纪念碑。”
*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一个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建立的精神家园。
*“我花了相当时间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夫卡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教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
*简体中文完整版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思考威权与民主的思想杰作。“因为我创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铜还持久的纪念碑。”
*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一个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建立的精神家园。
*“我花了相当时间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夫卡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教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为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著名评论集,收录了他为《格兰塔》写作却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国际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首次出版即为英文版。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的童年,对捷克历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的评论,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会环境与思想上的变化。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悖谬”、文化丰富、屡经灾难却始终乐观。在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对话录《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玛谈论了当代捷克知识界对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的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刀剑在逼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与书中人物,是克里玛对卡夫卡的精彩评传。
布拉格精神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捷克文学的代表。
克里玛著有二十多部小说、戏剧、评论集。主要作品有《我快乐的早晨》《我的初恋》《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及《布拉格精神》等。
译者简介
崔卫平,江苏盐城人,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写作领域有:电影批评和文学批评、社会批评与政治批评,并从事当代东欧思想的译介。出版的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目录 · · · · · ·
前 言 i
Ⅰ
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3
我如何开始………………………………………31
文学和记忆………………………………………41
布拉格精神………………………………………49
· · · · · · (更多)
前 言 i
Ⅰ
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3
我如何开始………………………………………31
文学和记忆………………………………………41
布拉格精神………………………………………49
重返布拉格………………………………………63
—伊凡·克里玛与菲利普·罗斯对话录
Ⅱ
语言的贫困………………………………………103
文明的终结………………………………………107
盐—比金子更重要………………………………113
希望………………………………………………117
我们时代的英雄…………………………………121
幸福的处方………………………………………125
关于垃圾的简短沉思……………………………131
论和记者的谈话…………………………………137
论诚实……………………………………………143
Ⅲ
有权者和无权者…………………………………151
文化与极权主义…………………………………169
极权主义始末……………………………………181
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早夭的讣告………………189
Ⅳ
论世俗信仰的文学………………………………203
我们的传统和发展的限制………………………229
Ⅴ
刀剑在逼近:卡夫卡灵感的源泉………………245
译后记……………………………………………30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隔著某種距離,我逐漸得出結論,任何種類的狂熱都是暴力和恐怖的心理前提,一種先兆,世界上沒有任何思想好得足以證明去實現一個狂熱的企圖是正當的。在我們的時代,拯救世界的唯一希望是寬容。另一方面,那些無助的、絕望的人群,不是被「僅僅」驅趕進圍繞著鐵絲網和機關槍塔樓的集中營,就是被直接驅趕到毒氣室或射擊隊前面的人,警告我們寬容是有限制的。無可爭議的事實是,希特勒和他的密友(正如列寧和他的那幫革命者)並不隱瞞他們毀滅性的意圖——限制大多數人的自由,他們也毫不隱瞞狂熱的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來達到目的。如果他們從沒遇到過不可饒恕的冷漠、猶豫和軟弱,他們本來也許會有所克制。寬容絕不意味著寬容那些不能寬容的事情,絕不意味著寬容那些要限制他人自由甚至生命權力的人,儘管這可以被證明是出於最崇高的目的。 我知道實質上這都是些簡單的原理,但這些年來,我常常看到,正是這些不言自明的道理是最難維持的。一次又一次,我們無能為力地看著大眾朝著有某個新變種的狂熱為他們準備的命運前進,對這種新狂熱,大部份是出於自私的理由,我們準備容忍,或至少公開宣稱我們無力做出任何行動。一次又一次,我們本來可以不用流多少血就可以制止住暴力,但我們錯過了機會。經驗告訴我,如果我們不從災難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不接受這些簡單的原理,那麼我們本可以為決定人類命運而做出行動的機會將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 (查看原文)
霏昀 1 回复 3赞
2012-02-24 22:11:45
—— 引自第27页 - 捷克语正在衰落,每一个方面都在衰败。她的词汇量正在缩减,除了一些使用了很长时间,人们已经不再感到它们是隐喻的东西以外,这种语言已经失去了她的生气。捷克口语越来越变成退化的新闻语言,因为它充满着现成的词汇和短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语言的贫困………………………………………103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布拉格精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11.61元
20.58元
17.99元
25.46元
12.99元
喜欢读"布拉格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阿伦不特 2016-03-17 08:52:18
4 有用
这是一本20余年前既已出版的基于伊凡克里玛随笔讲稿及对话录的合集。从内容上看具备相当深度和创见的文章仅极少数几篇;从版式设计看大幅留白拼命扩充页码过度包装有骗钱之嫌。唯一亮点大概是,崔卫平翻译精到且文笔优美无阅读障碍。崔不在北影教书了?
扭腰客 2016-05-31 16:33:53
0 有用
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纳粹德国、傀儡政权、东欧铁幕等各种极权轮番蹂躏下,布尔格仍然能在嬗变和撕裂中维系着那么一丝丝骨气,殊为不易。另外,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昆德拉的伪善,那种漂泊海外、狂黑祖国的“自由”,真的就比卡夫卡的绝望要更好吗?
《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布拉格精神》《重返布拉格》《刀剑在逼近:卡夫卡灵感的源泉》这几篇值得反复品读。布拉格70-80年代对抗审查制度的萨米兹达特非常有意思,催生了丝绒革命;受过纳粹迫害的克里玛的反思极为重要:极端经历并不能打开通向智慧的道路。布拉格精神两种范本:哈谢克式的醉鬼、幽默狂、美食家、无政府主义;卡夫卡式的素食主义者、自律的苦行僧,着迷于自身的苦难。中欧文学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严肃精神性... 《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布拉格精神》《重返布拉格》《刀剑在逼近:卡夫卡灵感的源泉》这几篇值得反复品读。布拉格70-80年代对抗审查制度的萨米兹达特非常有意思,催生了丝绒革命;受过纳粹迫害的克里玛的反思极为重要:极端经历并不能打开通向智慧的道路。布拉格精神两种范本:哈谢克式的醉鬼、幽默狂、美食家、无政府主义;卡夫卡式的素食主义者、自律的苦行僧,着迷于自身的苦难。中欧文学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严肃精神性是有其历史多灾多难多根多源的因素在的。 (展开)
布拉格精神的书评 · · · · · ·( 全部 33 条 )
名字写在水上 2016-09-06 20:20:44
崔卫平:一个人如何站稳自己的脚跟| 记《布拉格精神》再版
捷克小说家伊凡·克里玛的随笔《布拉格精神》,199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当时删除了两篇文章,另有一篇文章被改了名字。不知为什么,克里玛本人特地为此写的中文版序言也没有刊出,这回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完整面世,于2016年1月出版。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的这篇再版... (展开)
沙砾于飞 2006-07-28 17:37:05 作家出版社1998版
活下去的信念
林 川 身为犹太人,捷克作家克里玛在10岁那年就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直到14岁才获得解救。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都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人们在我居住的房间里死去。他们成批地死掉,尸体的搬运贯穿了我的... (展开)
seabear 2010-10-31 20:01:38 作家出版社1998版
非暴力精神与恐惧感的祛魅
一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世界上真正的悲剧是一个大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恐惧总是权力最可靠的同盟者之一。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对权力者制造出来的恐惧感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没有一种权力不是依赖某种形式的恐惧,人们不仅恐... (展开)
牟仃 2012-12-07 19:08:48 作家出版社1998版
从捷克作家克里玛到犹太民族的特异性思索
从捷克作家克里玛到犹太民族的特异性思索 看到一篇关于介绍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的书的小文章,突发一些感想,我曾经读过他的一本叫《布拉格精神》的书,这位作家对现今读书界口碑日盛一日、并成为流行趋势的另一位本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发出微词:昆德拉的作品就像一个外... (展开)
CosmoCandy 2018-08-25 10:00:12
布拉格精神 一些书摘
说到布拉格的历史,有个词总是或多或少听说过——“布拉格精神”。 能够以城市之名成为一种“精神”代表的不多,布拉格绝对担待得起。 这本书叫《布拉格精神》,作者是犹太家庭出身的捷克作家克里玛。但集中讲述这个传奇城市的“精神”的文章只有一篇,就是那篇著名的同名文章... (展开)
一展 2017-05-28 03:03:05
悲戚的辉煌
克里玛的理性思考冷峻到令人发冷,透彻又毫不偏颇,那种清醒感就是他回首民族的苦难时没有谴责或控诉,而是细细解剖;回首捷克文学的黄金时代,面对文学必将衰退的现实,他很坦然地接受自己使命的变迁,也不过度吹捧知识分子的作用。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捷克人以克里玛为豪... (展开)
King 2016-05-11 08:02:19 作家出版社1998版
布拉格精神
捷克真是个奇妙的国度,在历史上基本没有独立建国,一二战后独立几乎马上又被控制,就是现在要说其在政治有多独立也是个问号。但其民族和国家又特别坚强,在各方面都还不错,而特别在文化上涌现出异乎寻常众多的人物。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恰佩克、哈谢克、赫尔巴拉以及作者... (展开)
l兰台万卷l 2017-04-12 13:05:12
卡夫卡的布拉格
在描述布拉格这座城市的精神时,伊凡·克里玛用的词是“悖谬”,布拉格最近三百年历史,是不断被侵犯被占领被解放再被占领的循环,“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直到1989年“天鹅绒革命”,这... (展开)
jing 2016-03-08 08:15:11
权力是沒有灵魂的
布拉格于我而言是个虽未谋面,却神游已久的城市。一切源自我最喜爱的作家卡夫卡。虽然他对故乡的感情是冷淡而羞涩的,甚至于憎恶,曾将它比喻为难以逃离其魔爪的老巫婆,然而这听起来更像一个青春期孩子对母亲的抱怨。可惜的是,如果以能否将希望转化为行动作为孩子和... (展开)
> 更多书评 33篇
论坛 · · · · · ·
。 | 来自神灯. | 2021-11-24 13:09:33 |
---|---|---|
。。。 | 来自蕾丝鞭。 | 2020-05-15 13:4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