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

(展开全部)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方逐步凌驾东方的过程,有更深入更细腻的把握。

——杨照

《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概念清晰、风格典雅。……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文化与一个已经变得陌生的18世纪欧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克(Stefan Brakensiek)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

(展开全部)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译者简介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目录 · · · · · ·

推荐序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 许倬云
推荐序 新世界与老亚洲 杨 照

第一章 前言
亚洲的“没落” 欧洲的自大人类的大地图
论述压力 教育包袱 偏执症
· · · · · · (更多)

推荐序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 许倬云
推荐序 新世界与老亚洲 杨 照

第一章 前言
亚洲的“没落” 欧洲的自大人类的大地图
论述压力 教育包袱 偏执症
认知差异
空间
断代
第一篇 知识之路
第二章 亚洲-欧洲:界限、均衡、等级
俄罗斯帝国中的亚洲及欧洲领土
奥斯曼帝国:欧洲强权?还是野蛮的异族文化?
亚洲:最重要的大陆?
特质类型与百科全书
欧洲优先——泛欧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变换角度:欧洲自由心证的表现空间
文化转移与殖民主义
种族中心论的理论
跨文化的成就比较
演绎出来的正义
访问中国人及泰米尔人的
尼布尔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约翰•马尔科姆爵士的客人
官员的眼泪
海洋与陆地
东亚:抵达长城
东南亚及南亚:帝国的迁徙自由
近东:古代朝圣团
冒险家及变节者
研究者及工作人员
第五章 相遇
劳累 失望 灾难
神秘的曼宁先生
通译与对话
语盲
模仿与假象
认知机会的社会学
第六章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亚洲为经验
巨人与独角兽
没有偏见
亲眼所见
在哲学的刑场前
有疑问之阶级的方法
耳闻与道听途说
当地知识:欧洲文本中的亚洲学
第七章 报道、出版、阅读:从经验到文字
作为认知工具的游记
文体与真实
选集 拼贴 超叙述
改善的翻译
现实性与经典名单
阅读轨迹
阅读艺术
铺陈的断裂
第二篇 当代人与历史
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簒夺者
部落的亚洲:阿提拉与后果
革命的大陆
帖木儿:王朝创建者与怪物
纳第尔•沙阿国王:战争彗星与爱国人士
海达•阿里:暴君与启蒙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现代化
第九章 野人与蛮族
失落的野人
四种野蛮
世界屋脊
地理学、历史哲学及民族志上的“鞑靼地区”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骑士与异族
游牧生活的理论
安土重迁的胜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禄和所罗门的遗产
孟德斯鸠阅读约翰•夏尔丹爵士
专制主义与历史哲学
质疑“东方专制”
安奎特-杜培宏与欧洲人之亚洲图像的去魔化
印度:专制转移
中国:官僚管理
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与纸老虎
来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与共
城市
巴达维亚的殖民社会学
近距离的角度:阿勒颇的城市生活
奴隶
掌权的博士
种姓制度:宗教束缚或社会乌托邦
封建制度
面具与感情
在文化差异下诞生的社会学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异
感官的国度
家庭范畴
“老婆很多”
工作、自由与牺牲
进步:殷勤的标准
第十三章 时代转折:欧洲中心论的兴起
思想的悬浮状态与新的隔离
从阿拉丁的宝库到发展中国家
没落 退化 停滞
从文明理论到文明化使命
新版后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地名及内容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甲骨文丛书(共33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冰轮冉升》《利维坦》《撒马尔罕的金桃》《恐惧与自由》《欧亚皇家狩猎史》 等 。

喜欢读"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以18世纪亚洲帝国为对象的历史社会学,规范的field research,引用密集度堪比《管锥篇》,资料信手拈来,巨细靡遗,作者涵化史料扎实而彻底。译笔略硬,读来磕绊,久之不免心中杯葛。1处bug:159页第二段第六行多写了一遍Van Braam

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作者惊人的学术积累,书后面将近200页的bibliography就是证明。此书1998、2010、2017连出三版,也足以证明其质量。缺点则是,翻译一般,而且全书有些流于散乱,最后的中心观点依然是政治正确的那一套。但不得不说第二部分中对于“东方专制主义”的论述相当精彩,凸显了人们被孟德斯鸠的经典论述所遮蔽的启蒙之丰富性。具体内容详见笔记。

我要写书评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书评 · · · · · ·( 全部 5 条 )

维舟 2017-01-17 10:32:20

世界曾经有过其它可能

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世人都已知道了那个无情的真相:月亮上既没有宫殿,也没有神仙,更没有桂树或月兔这样的生物,那是一颗表面坑坑洼洼、无比荒凉的星球,与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浪漫想像相去甚远。从天文物理和空间探索的角度来说,那仅仅是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颗... (展开)

Miski 2007-05-08 10:50:19 左岸文化2007版

閱讀《亞洲去魔化》

當一位西方來的船長──金髮碧眼,談吐得體,禮儀無闕,或許還是名貴族──第一腳踏上他心目中定義的「亞洲」土地時,一項高度緊張的腦部活動便開始運作。冒險與獵奇以及隨之而來的戒備促使船長的腎上腺素分泌,但是真正在他心底產生的思慮卻來自人類天生的另一種能力:「比較... (展开)

真慧 2017-04-14 16:47:13

关于世界史的一个趋势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本书的标题并非“祛魅”的糙版定义——后者已经在中文语境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正能量”,而于尔根的“去魔化”却不大像褒义词。它所指涉的语境是中性的,亦即18世纪以来,欧洲对亚洲在文化观感、知识储备和探索模式上所发生的渐变。在此... (展开)

甲骨文图书 2016-11-28 14:36:41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许倬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编者按:这是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为《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所撰序言。 最近读到德国学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亚洲的去魔化》,引发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亦即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对?学历史的人本来就逃不开这一问题的纠缠,... (展开)

小小书生 2019-09-28 07:38:45

21世纪,中国的世纪?

201947《亚洲的去魔化》(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德):说的是18世纪前后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引用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这本书似乎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欧洲人是如何从近于对东方的崇拜,逐步发展到...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