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故事始于1901年义和团运动,讫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后跨越30多年,借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反映了家国变迁和世道兴衰。小说以诸多真实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新青年新思潮的论战、“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国共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在1938年至1939年旅局法国和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题献词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京华烟云》是翻译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它译为《瞬息京华》。
1938年初,林语堂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如愿。于是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创作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Moment i...
故事始于1901年义和团运动,讫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后跨越30多年,借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反映了家国变迁和世道兴衰。小说以诸多真实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新青年新思潮的论战、“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国共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在1938年至1939年旅局法国和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题献词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京华烟云》是翻译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它译为《瞬息京华》。
1938年初,林语堂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如愿。于是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创作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副标题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出版后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余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查看原文)
比比囖袋嗑 11赞
2012-09-21 15:10:46
—— 引自第289页 - 首读《京华烟云》浅感 林语堂的这篇中文译文版长篇小说,我是在上班时期手机APP上两三周慢慢读完的。(工作就是这么闲,没办法~~) 该书讲述了曾姚两大家族随中国时局动荡和战事而兴衰以及各人物的命运变化。曾家为官吏世家,姚家为商贾大户,只因姚木兰在太平军动乱时期走失而被曾家找到,由此两家结下不解之缘。曾家老爷固守老派,面对新世纪的冲击和改变,持拒绝不接受的态度。姚家老爷则截然相反,欢迎鼓励新兴事物,探索内心世界,从道释然。但他们都很有知识涵养,为人正派,所以也就和而不同。姚家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曾家三个儿子。由于木兰被曾家获救并在曾家小住段落,结识了传统清纯、端庄典雅的曼娘,并义结金兰,交好一生。木兰也在此段时间和曾家三位少爷有所接触,尤其二少爷荪亚,性格开朗随和,和她接触较多。儿时的这些也为以后各自婚姻垫下了机缘。 下面择几人稍作分析: 木兰。木兰机灵聪慧,喜于尝试探索,但也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和旧时代的传统。她身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旧冲击的双重特点。既有传统的因循守旧,表现在她想尝试裹小脚,觉得走起路来更曼妙,但最终怕疼而放弃;心里明明喜欢立夫但却碍于父母之言嫁给了荪亚;她婚后想为荪亚纳妾也表现了这点。但也有新时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容纳,比如她去看电影去跳舞喝咖啡,甚至后面解救立夫于牢狱之灾的冲动和勇敢,也许是她性格使然,大气又勇敢,对生活充满朝气。 曼娘。曼娘的命运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和曾家大少爷平亚青梅竹马,但却在为平亚病重冲喜后守寡,从始至终,处子之身,白玉无瑕。她的传统,她的贞洁,她一生都是按照千年留下的传统而循规蹈矩。但是处在那样一个激荡的时代,她也好奇,也害怕,她像躲在一块黑... (查看原文)
[已注销] 7赞
2016-04-22 11:42:42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京华烟云"的人也喜欢 · · · · · ·
京华烟云的书评 · · · · · ·( 全部 752 条 )
朝东风凉 2006-12-28 10🔞4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木兰木兰
我用一种很偏执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一次又一次,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这么看着,一次又一次,看着,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 (展开)
愛碧 2007-07-30 11:52:50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木兰辞
林语堂《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 “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 (展开)
Abigail 2006-05-17 11:35:04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从电视剧〈京〉与林语堂〈京〉看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
电视剧赵薇版的烟云,从开始看,我就被吓住了,姚木兰要嫁给老大冲喜,幸亏蔓娘回来,虚惊一场;妹妹莫愁又和老三好上了,结果为了一个很拙劣的小误会,导演偏让他们解释不清,然后大家闺秀出身的莫愁,楞是在大喜之日离家出走,说是为了惩罚一下老三.(以一般人的常情和智力都该知道,这不... (展开)
Viney海星 2011-10-25 19:21:41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浅谈《京华烟云》
读《京华烟云》原因有二。其一,《京华烟云》素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而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译成,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爱《红楼梦》,或许爱屋及乌,便对此书充满期待;其二,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 (展开)
几点小土 2009-06-20 21:11:34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最喜木兰和荪亚
给看《京华烟云》的人做个问卷调查,最受欢迎的女子和最受欢迎的男子。 女子,那肯定是木兰高票当选。拜托,第一女主角,林先生自己也说,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他断然不是为了创造木兰这个人物,写了京华烟云,但是木兰这个人物的塑造定然为他的创作过程平添了无限乐趣。 用... (展开)
素聞(明照) 2009-12-10 11:12:06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灿烂与温润
灿烂与温润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与莫愁 文/张素闻 姚木兰与姚莫愁虽为富裕姚家的小姐,却并不养尊处优,也不缠足,她们的父亲姚思安自幼就要她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她们学习之后做饭劳作。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德言容工都出人头地,... (展开)
归去来兮 2010-11-24 16:36:52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版
写给你的生活
林语堂是用英文写这本书的,诚然,他也是想写给外国人看的,他想翻译《红楼梦》,但最终写就“Moment in Peking”,这本让我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想起《红楼梦》的民国小说。 章回的标题比传统章回小说更粗白,文字的叙述也比同时的白话文更浅显,有翻译的缘故,就像林... (展开)
环玥 2007-02-11 13:16:4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木兰到底是兰花。
母亲责备我看书的态度,说有些书固然粗读,有些书确实需要反复思量的精读。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然而选择书的态度和她不同,别人的精典是别人的,在我看来,如果是部小说,自然要故事好、人物佳,自然而然的吸引我去反复精读。大时代的背景最好不落痕迹的镶嵌在故事情节里... (展开)
mado1983 2006-01-25 20:55:4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