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看历史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 在东京大学副校长、紫绶褒章获得者羽田正教授的组织下,集结数十位学者,发挥超强的史料搜集和整合能力,以大量细节充实展现亚洲东部这片过去被人们所忽略的蔚蓝海域。

★ 跳出国别史的限制,将航海、商贸、造船、交通网络、港口、移民、技术、信仰变迁、政治角力、文化交流等纷繁的线索,编织成清晰的海域交流脉络图。

★ 与许多人以为的不同,中国不止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在鲸波浩渺的的海域中,在浮槎万里的大海彼岸,从黄海、南海到日本内海,从朝鲜、琉球、日本到越南、菲律宾、印尼……中华文明的发散、流播与落地生根,深刻影响着古代东亚文明的交往与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

(展开全部)

【编辑推荐】

★ 在东京大学副校长、紫绶褒章获得者羽田正教授的组织下,集结数十位学者,发挥超强的史料搜集和整合能力,以大量细节充实展现亚洲东部这片过去被人们所忽略的蔚蓝海域。

★ 跳出国别史的限制,将航海、商贸、造船、交通网络、港口、移民、技术、信仰变迁、政治角力、文化交流等纷繁的线索,编织成清晰的海域交流脉络图。

★ 与许多人以为的不同,中国不止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在鲸波浩渺的的海域中,在浮槎万里的大海彼岸,从黄海、南海到日本内海,从朝鲜、琉球、日本到越南、菲律宾、印尼……中华文明的发散、流播与落地生根,深刻影响着古代东亚文明的交往与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海洋看历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编者简介】

羽田正,1953年生,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世界史。2017年获紫绶褒章。代表学术著述有《伊斯兰世界的创造》《全球化与世界史》《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

小岛毅(监修),1962年生,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主攻中国思想史,专研儒教史、阳明学等。近年来尝试从东亚视角和中日交流角度来讲述日本的历史,相关著述包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儒教的历史》《儒学与明治维新》等。

【译者简介】

张雅婷,1980年生,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学位,喜爱阅读与翻译。

陈健成(译校),1984年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历史系硕士,现为东京大学研究员。主攻近世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外译有日英学术论文、著作十余种。

目录 · · · · · ·

前言 来自海洋的召唤
一 我们的海图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二 海洋环境和船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 · · · · · (更多)

前言 来自海洋的召唤
一 我们的海图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二 海洋环境和船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二)船和航海
第一部 开拓海疆 1250—1350 年
一 时代的素描
扩及欧亚大陆、印度洋的东亚海域
扩散、共生的人们
政治权力的宽松或柔软姿态
东亚海域的两个局面
二 海域交流的舞台背景和旗手
沿岸各地区的社会动向
往来海域、与海搏斗的人
三 海商扩张的海域交流—开放性的扩大
政权实施柔软、宽松的海上贸易管理
“外来者”的扩散
政治权力和商业的接近
经济、往来圈扩大
四 蒙古西征与其影响—开放中的封闭性
蒙古对“海路”的掌握企图和军事活动(1)—经略日本
蒙古掌握“海路”的企图和军事活动(2)—南海经略
相关各地区的反应
东海的贸易盛况与政治的紧张
五 物品和技术的往来—边缘的扩大与双向流通
从中国输出的物品
流向中国的物品
江南生活文化的普及
从“文明”输入到“文化”输入
第二部 相互争夺 1500—1600 年
一 时代的素描
从皮莱资到卡莱蒂
朝贡/海禁体制与东亚海域
政治动摇与开发进展
迈向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时代
三个“互相争夺”的局面
二 大倭寇时代—东亚贸易秩序的变动
倭寇
海盗与水军
葡萄牙势力的登场
双屿的繁荣和衰微
王直的“可能性”
东亚海域的经济和日本白银
承认互市贸易的尝试
三 海商的时代
1591年的对中贸易摩擦
重组东亚贸易体系
华人海商与其交易圈
海商的群像
港口和居留地的景致
海域亚洲的商品
东亚海域的“白银的时代”
“互相争夺”与新兴势力的抬头
世界规模的物品与人的移动
四 多元混合的文化发展
从港口看东亚海域
扩大的交易圈与航海神
基督教的传教与相克
联结海域亚洲的陶瓷之路
反映时代的屏风
海域交流的扩大和南蛮漆器的诞生
火器技术的新发展
大量出版的时代与出版技术的融合
漂洋过海的日本信息
再度登场的丰后府内
第三部 分栖共存 1700—1800 年
一 时代的素描
两次漂流事件
生还的漂流者
围绕东海的权力与“海洋的和平”
东海的外围—南海的漂流民
东海和南海的“差距”
作为“边界”的海洋
二 海商和“近世国家”的“分栖共存”
18 世纪海上世界的旗手
华人海商的戎克船
贸易港的商人团体
东印度公司和港脚贸易
联结国家的船与人员
贸易都市长崎
沿岸航海与国内海运
与海对峙的权力
日本列岛的诸权力和海域交通
海与权力的结合形态
三 交流及居留的压缩与集中
正德新例和信牌骚动
“政治之海”的非政治化
“近世国家”间的关系面面观
“近世国家”致力于“分栖共存”
清朝的出海限制和出入境管理
日本、朝鲜、琉球的“海禁”体制
海上势力的重整与沿岸警备体制的完备
外国人居留地和居民的形态
漂流民与遣返体制
四 跨越海洋的商品和信息
海域交流的变化─从人到物品
某漂流唐船上的货物
由交易路线所见的东海和南海
渡海商品的“日用品化”
往来海域的商品与货币
产业、贸易构造的重整与国产化的进展
人口的增加与移动—南海的“华人世纪”
信息交流的印刷化
从抄写到改编,再到成为“传统文化”
对海域交流的憧憬和警戒
航海信仰的“本地化”和“近代化”
作为“边界”的海—走向“分道扬镳”的时代
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从海洋看历史"试读 · · · · · ·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唐芋和日本芋 “从海洋看历史”,将会发现什么样的历史呢?和一直以来我们所熟悉的历史有何不同?还有,为什么需要重新检视这样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利用生活周遭的素材来回答这些疑问吧。 在即将迈入17 世纪时,东亚各地几乎同时开始栽种原产于拉丁美洲的新农作物,辣椒就是其一。日本列岛把辣椒称为“唐辛子”(唐芥子)或“...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汗青堂(共15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七年战争》《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九品官人法研究》《罗马和平》 等 。

喜欢读"从海洋看历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9.00元

48.95元

55.00元

55.20元

59.88元

喜欢读"从海洋看历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2023年第46本。一本东亚海洋贸易史,从三个一百年作对比分析,明确了洪武海禁的原因是收拾元末混乱所造成的国内社会的离心化,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外交和贸易的体制。16世纪是一元管制和华人海商贸易、西葡贸易、东南亚各国大争夺时期。随着明后期海禁解除,日本、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到中国,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奢靡现象和军费增加。但随着日本在18世纪实行海禁,明朝的白银流入急剧减少,明朝经济迅速崩溃。另外,讲到了... 2023年第46本。一本东亚海洋贸易史,从三个一百年作对比分析,明确了洪武海禁的原因是收拾元末混乱所造成的国内社会的离心化,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外交和贸易的体制。16世纪是一元管制和华人海商贸易、西葡贸易、东南亚各国大争夺时期。随着明后期海禁解除,日本、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到中国,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奢靡现象和军费增加。但随着日本在18世纪实行海禁,明朝的白银流入急剧减少,明朝经济迅速崩溃。另外,讲到了18世纪的漂流民遣返体制,以清朝为中转站,挺有意思的。 (展开)

泛泛而谈,平庸之作。海洋史研究早有重南轻北之说,此书提此却不着墨,实可怪哉。既然要讲海洋史就免不了要有海图,要有航海路线的考证,更少不了中日韩三国记载漂流民情况的史料如朝鲜备边司誊录、日本风说书以及大陆的档案文献。可惜此书均未详细提及这些史料。另对于清朝时才形成东亚多国互助漂流民还乡的制度这一观点,读者也持保留意见,目力所及之史料,早在明朝就有朝鲜使节遭海难沦落至东南一带,并受当地官员帮助一路向北... 泛泛而谈,平庸之作。海洋史研究早有重南轻北之说,此书提此却不着墨,实可怪哉。既然要讲海洋史就免不了要有海图,要有航海路线的考证,更少不了中日韩三国记载漂流民情况的史料如朝鲜备边司誊录、日本风说书以及大陆的档案文献。可惜此书均未详细提及这些史料。另对于清朝时才形成东亚多国互助漂流民还乡的制度这一观点,读者也持保留意见,目力所及之史料,早在明朝就有朝鲜使节遭海难沦落至东南一带,并受当地官员帮助一路向北返程故国,更重要的是此非独例。大量朝天录以及燕行录并未被此书所论及,明清以来的环渤海及黄海地带的航海活动及清朝为平定王伦起义而发布的禁渡辽东条例以及每年上报皇帝的制度并未提到,相较于台湾地区的研究还是稍逊风骚。虽然可以此书作于十年前为其辩解,但不知是翻译原因还是作者本意,写的太杂是其最大缺点。 (展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东亚历史的理解被“陆地”上的国别史所主宰,缺乏一个来自海洋世界的视角。本书以中国东海和黄海为中心,同时包容日本海、霍鄂次克海、南海等区域,试图重新书写1250-1800年间的东亚地域的历史。本书的研究旨趣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史”热相互呼应,主编羽田正更是当代日本重要的世界史学者,中国历史学者葛兆光曾为他的《全球化与世界史》撰写书评。无独有偶,在这十余年间,葛兆光也在中国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东亚历史的理解被“陆地”上的国别史所主宰,缺乏一个来自海洋世界的视角。本书以中国东海和黄海为中心,同时包容日本海、霍鄂次克海、南海等区域,试图重新书写1250-1800年间的东亚地域的历史。本书的研究旨趣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史”热相互呼应,主编羽田正更是当代日本重要的世界史学者,中国历史学者葛兆光曾为他的《全球化与世界史》撰写书评。无独有偶,在这十余年间,葛兆光也在中国不遗余力地推进“从周边看历史”的研究项目,希望突破笼罩历史学界的“中央欧亚”范式,将东部亚洲海域视为一个“历史世界”加以观察,从而突破禁锢于单一国别历史中的许多认识,以更开放和多元的视野审视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海洋看历史》也反映了东亚历史研究新的动向。 (展开)

开篇角度很独特,就很吸引人,真的是我们这种活在陆地上的人不太想到的问题,但作者一列出来好像确实有那么回事。然后就是三大章详细讲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偏多,感觉需要对三个主要国家中日韩的历史有些基础了解会看得更顺畅一点,然后也有些文化、信仰、军事等的介绍,很全面,但难免有些枯燥有些干。

我要写书评

从海洋看历史的书评 · · · · · ·( 全部 14 条 )

尤里卡 2023-04-17 11:12:52

来自海洋的召唤

在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网野善彦的《重新解读日本历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不少创见,如古代日本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岛国(尽管与中国有不少文化交流),并未完全孤立于全球贸易之中,不仅内部通过水路和陆路联系密切,在对外关系上也与亚洲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保持对话。 其实网... (展开)

哦噢喔 2023-05-12 00:27:32

东亚海域的海洋奇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南宋诗人王十朋曾如此描述过当时的航海商贸的情景,同时也可见南宋时期,人们已掌握一定的航海规律,海洋贸易颇为繁盛。而这一说辞绝非揣测。 在本书——《从海洋看历史》中,便可得到证实: 汇集了18世纪中国南部船员智慧的航海书籍《指... (展开)

格野 2023-04-15 11:30:11

东亚海域的交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海洋看历史 本书取名为“从海洋看历史”,是以海洋这片区域为中心,不同于以往习惯以国家或者陆地为人类活动中心,在海域或沿海居住的居民以及航海运送商品的商人或者是往来沟通的使节,都是“海域”的历史。当然本书也不是要将海域与陆地区分开,本书将尝试站在生活于这片海... (展开)

校书郎公子熙 2023-04-21 11:12:15

一衣带水:海洋视角下的东亚关系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年来,海洋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洋将原本分隔的陆地逐渐连为一体,以海洋为切入点去探寻国际关系也成为普遍的研究方向。本书从海洋出发,去探寻东亚三百年来的外交关系。 编者在前言部分做了许多重要概念的介绍。“海域”是以海为中心的“地域”... (展开)

Ashley 2023-04-15 22:02:03

大视野,小细节

海洋占地球的面积超过七成,现在人类早就知道了海洋的重要性,其中涉及的渔业资源、能源、航运、国防等各个方面,好不夸张地说,即便是内陆国家,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海洋看历史》主要立足于从黄海、渤海到东海至南海的广大区域里,三百年间发生的诸多事情。 这一片... (展开)

sunfai 2017-06-09 23:20:30 廣場2017版

筆記

﹣出差前讀完,來不及寫筆記,回來記憶已相對模糊,唉。 ﹣這本書從宋/元開始,抽了三個年代來描寫這區域的歴史,重點是以海域為‘中心’,打破以陸地為中心的方法去論述。從某個意義上,海域的‘持續’,其實比政權、王朝更長久。 ﹣這本書在日本是2013年出版的,到台灣翻... (展开)

薛宝钗的冷香丸 2023-04-23 19:58:35

从海洋视角,看东亚交流300年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关于国防的问题上,历来有“重塞防轻海防”的传统,从春秋时期至明朝,为了抵抗外族入侵,多位君主在长城的修缮上不遗余力,然时至今日除了成为著名旅游景点,长城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防御作用。 在对待海防的问题上,明清两朝皆实行“海禁”政策,洪武四年... (展开)

棱镜 2022-02-20 22:12:27 廣場2017版

亚洲地中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的书写好似描绘了布罗代尔“地中海”般长时段视角下的“东亚海域”的全景剧脚本,时间从1250年横跨到1800,以东海,黄海,南海为中心延伸到印度洋,解构大陆视角的今之朝鲜、日本、中国,越南,柬埔寨,并且将海洋周边的互动追溯延伸到内陆边疆的关系,比如蒙元帝国调派已... (展开)

Anodyne 2024-11-27 20:52:35

只是短评字数超纲后的一段读后感

思考一:整体而言,为啥南方港口有很多记载和沉船证据,比如本书几乎提到的中国港口都是南方港口,是因为北方港口真的不够发达吗?当然承认地理距离上确实太远了些,很多贸易也不现实。但是面对朝鲜半岛和日本还是近的。开脑洞的话,是北方气候相对好一些,所以海上事故相对南... (展开)

Sam 2024-08-21 15:13:24

从海洋看到不一样的有趣历史

传统陆权国家向来习惯从陆地看向海洋,海洋是边缘地带,连接着不可控的外部世界。日本世界史学家羽田正的这本《从海洋看历史》则一改往日视角,把审视的焦点投向了海域,并从海洋看向陆地,围绕海洋讲述东亚历史。 从北方的鄂霍次克海往南,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组成了彼此...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