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仕之间 (original) (raw)

士仕之间

士仕之间

作者:王保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思库
副标题: 汉代士人与政治
出版年: 2024-7-1
页数: 296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思库文丛 学术馆
ISBN: 9787214274649

豆瓣评分

5星

27.3%
4星

54.5%
3星

4.5%
2星

13.6%
1星

0.0%

内容简介 · · · · · ·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士仕之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多项重大图书出版项目,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大奖。专著《前四史解读》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 · · · · ·

导言1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 · · · · · (更多)

导言1
第一章:“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12
一、“长者政治”……12
二、游士遗风……20
三、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37
第二章:“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60
一、“以经术润饰吏事”:儒士处于从属地位……61
二、由扶汉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逻辑转变……83
第三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103
一、专制政治理论的确立……105
二、吏化:儒士身份的转换……119
三、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点……138
第四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及转向(和帝—献帝)……149
一、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149
二、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转向……162
结语……176

附录……185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187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202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217
汉代灾异观略论……233
由扶汉到附莽:西汉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转变……248
王符、郭泰、仲长统:汉末士人政治品格转向的递进轨迹……263

参考文献举要……276
后记……283
再版后记……286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思库文丛 学术馆(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现代化的迷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日本史随笔(修订版)》 。

喜欢读"士仕之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两汉之间士人的三次转变,在《士仕之间》这本书中已有非常清晰的阐述。“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书的题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决定外因。而本书中始终有一个观点若隐若现,即作者王保顶老师主要还是从好的侧面来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预设了士人作为正面形象贯穿全书始终。我们之所以可以接受这种论点和对相关过程的分析,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自我约束,特别... 两汉之间士人的三次转变,在《士仕之间》这本书中已有非常清晰的阐述。“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书的题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决定外因。而本书中始终有一个观点若隐若现,即作者王保顶老师主要还是从好的侧面来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预设了士人作为正面形象贯穿全书始终。我们之所以可以接受这种论点和对相关过程的分析,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自我约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儒家文化对士人的规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和相互影响。 (展开)

因为此书保留了论文的原貌,所以书中的注释考据都很严谨。全书从汉高祖到汉献帝,时间跨度422年,分别从“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讲述了4次士人身份转变,书中讲述了武帝独尊儒术、王莽的复古改制、光武帝的“退功臣而进文吏等关于仕的政治形态的转变,通俗一点讲就是古早时期“公务员”预备役的政策迭代史,出将入相是古代大多文人的理想,出仕便是第一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皓首穷经,迈入仕途实现政... 因为此书保留了论文的原貌,所以书中的注释考据都很严谨。全书从汉高祖到汉献帝,时间跨度422年,分别从“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讲述了4次士人身份转变,书中讲述了武帝独尊儒术、王莽的复古改制、光武帝的“退功臣而进文吏等关于仕的政治形态的转变,通俗一点讲就是古早时期“公务员”预备役的政策迭代史,出将入相是古代大多文人的理想,出仕便是第一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皓首穷经,迈入仕途实现政治抱负的夙愿其实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展开)

90年代的博士论文,比较板正。对汉代士人发展阶段的梳理较为清晰,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的过程基本符合汉家统治思路的转变。在那个年代有很多比较有创见的内容,比如对秦汉以吏为师向儒者吏化的分析,武帝一朝以儒学缘饰吏干(公孙弘、董仲舒)再到西汉后期开始的儒者吏化的转换,涉及到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改变。作者对于光武一朝开创的“退功臣而进文吏”进程分析也比较有创见,代表了一种糅合儒吏的新型士大夫诞生。 缺点在... 90年代的博士论文,比较板正。对汉代士人发展阶段的梳理较为清晰,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的过程基本符合汉家统治思路的转变。在那个年代有很多比较有创见的内容,比如对秦汉以吏为师向儒者吏化的分析,武帝一朝以儒学缘饰吏干(公孙弘、董仲舒)再到西汉后期开始的儒者吏化的转换,涉及到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改变。作者对于光武一朝开创的“退功臣而进文吏”进程分析也比较有创见,代表了一种糅合儒吏的新型士大夫诞生。 缺点在于对豪族—名士/门阀转化的分析过于单一,基本重点只在东汉末的党政问题上着笔,需要一些细致的个案性分析。不如杨联陞、田余庆、阎步克、仇鹿鸣的分析。毕竟全书篇幅有限,后来也未增订,问题框架本身很大,有不足也可理解。 (展开)

作者指出,从游士到儒士的过程,可以视为士族向儒家主导制度的效忠,这种效忠并非是对皇帝本人的效忠,而是一种对于“正统性”,对于伦常秩序的效忠,董仲舒所强调的“天人感应”,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而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当王莽篡汉之时,大多数的儒士选择依附王莽,人造“祥瑞”——他们本就不是汉王朝的效忠者,而是儒家—士族利益共同体的成员,王莽本身作为儒家的代言人,自然而然地受这一利益集团支持。

本书指出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塑造完成于东汉和帝之后的时期,汉代之前的三个历史阶段塑造了这一阶层的主要两大来源人群,即西汉初期从高祖至武帝时期的游士,以及西汉后期出现的文吏阶层,使得儒士变成了从属地位,东汉初期影响政治格局的吏化政治,改变了两汉不同的格局。在王保顶看来,东汉虽然在政治制度层面沿袭了西汉的特征,但是它的开国局面,国家依靠的政治贤能的人群是不一样的,文景之治时代经历了战国秦汉两次大规模的... 本书指出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塑造完成于东汉和帝之后的时期,汉代之前的三个历史阶段塑造了这一阶层的主要两大来源人群,即西汉初期从高祖至武帝时期的游士,以及西汉后期出现的文吏阶层,使得儒士变成了从属地位,东汉初期影响政治格局的吏化政治,改变了两汉不同的格局。在王保顶看来,东汉虽然在政治制度层面沿袭了西汉的特征,但是它的开国局面,国家依靠的政治贤能的人群是不一样的,文景之治时代经历了战国秦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洗礼,国家更加依靠老臣休养生息的“长者政治”,而东汉为了打击外戚的家族势力,皇帝需要从基层官员中遴选人才,故而吏化政治更为普遍,由此说明不能简单以“汉承秦制”的笼统观点就统摄概括两汉政治史的特征。仔细阅读史料便可知道《史记》不说“汉承秦制”,非要强调对这一观念正统性的承认,是东汉人的自我标榜。 (展开)

我要写书评

士仕之间的书评 · · · · · ·( 全部 10 条 )

月下黑 2024-09-16 23:23:57

重新认识儒家文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看到司马迁和董仲舒之间有着紧密的思想上的联系之时,着实令我倍感惊讶,而后再看到司马迁对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的传承,进而衍生出补弊起废,及时改弦更张的见解,仔细品味司马迁的这套理论,不禁发现,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依旧有实践意义。 以前听说董仲... (展开)

童梦 2024-09-06 10:56:52

两汉士人的仕途“风流”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 士,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身份符号,其文化属性令世人仰慕,士为知己者死,为知己者用;学而优则仕,士人与政z的关系也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士都是zz的一部分。王顶保老师这本书,清晰地梳理了两汉400年,士人与zz关... (展开)

重金属海王星 2024-09-04 15:03:57

由“士”入“仕”:儒家政治思想在两汉之间的转变

比起田余庆这样的大家巨著,本书的体量实在更友好,自有好处。文字平实洗练,能确实地在一本小书里把历史和观点都说得很清楚,学术上足够扎实又兼顾普通历史爱好者的接受程度。 “士”从先秦时期作为古代封建阶级的最下一层,直至两汉四百年,正如书名从“士”到“仕”,一字的... (展开)

阿元聊历史 2024-09-04 09:34:46

士族在汉代的三次跃变

- 《士仕之间》,王保顶,思库 - 该书对两汉四百年间士人身份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王保顶指出,在这三百年间,士”的定义发生了三次跃变——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再由士大夫到名士。 - 据作者所言,这三次跃变的过程,既塑造了士人这一群体性的概念,也让这... (展开)

hyypia1982 2024-08-21 14:03:03

理想化的论点

两汉之间士人的三次转变,在《士仕之间》这本书中已有非常清晰的阐述。“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书的题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决定外因。而本书中始终有一个观点若隐若现,即作者王保顶老师主要还是从好的侧面来分... (展开)

饺子 2024-08-21 07:28:19

士仕之间:汉代士人与政治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换句更好理解的话就是“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几乎每一个文人学子的共同理想与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长达千百年的共识。不然怎么会有那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与明代士人被迫下沉走入民间不同的是,在两汉四百年间,只有通过出仕才... (展开)

小镜子 2024-08-18 18:06:51

汉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

在秦朝时期,文化的落后恰恰为关东游士提供了舞台,游士势力之大最后引起了宗室贵族的忌惮。秦二世而亡,刘邦将五德终始论运用到汉政中去,而能够统治新国的理论仍旧缺乏,最终由董仲舒构建了“天人合一而又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体系被汉武帝采纳。这也奠定了儒士入政的基础,... (展开)

姜姜的书房 2024-08-31 05:33:57

汉代士人之征途 “学而优则仕”?然后呢?

“士”与“仕” “士”指的是士人阶层。西周世卿世禄制下,他们作为贵族的底层,有宅田、有文化,是古代社会的智识精英,然而却面临着随时会降级失去特权的危机。 “仕”,则是士人通过学识与修养,步入仕途,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理想的结合。 士人与仕的关系,就如同农民与耕作... (展开)

此去经年 2024-08-26 13:22:19

寒门如何实现阶级跨越,让裴相来告诉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期热播剧《度华年》中裴文宣和长公主李蓉的眼神戏极限拉丝让多少观众大呼过瘾!《度华年》的故事背景中明显可以看出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士族和寒门子弟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冲突,不仅在人才选拔这一块得不到好职位,就连普通的的生活也要仰人鼻息。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 (展开)

筱筱爱吃鱼 2024-08-26 14:39:52

士仕蜕变:汉代政治哲学与士人身份的重构

在探寻秦汉历史转折时,一个核心问题始终引人深思:汉承秦制之下,是如何实现从法家铁腕治理到儒家独尊天下的转变? 这本《士仕之间》专注于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剖析,为我们揭展现了汉代士人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互...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