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的《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二十四册。《资治通鉴》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段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 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著,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史学价值主要有三∶第一,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鉴。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第二,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

(展开全部)

本书是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的《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二十四册。《资治通鉴》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段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 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著,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史学价值主要有三∶第一,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鉴。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第二,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注译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12月7日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

(展开全部)

(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注译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12月7日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兼职中国国家图书馆客座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要著作有《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论赞辑释》《史记精言妙语》《司马迁评传》《三国史研究》《三国史》《三国十二帝》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记教程》等。整理注释《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1—10卷。共中有六部学术专著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天津静海县人,生于1955年。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62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此后遂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退休。现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有《史记笺证》、评注本《史记》、《文言白话对照史记》、《史记通论》、《史记讲座》、《中国传记文学史》、《中国传记艺术》、《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等。其中《史记笺证》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史记通论》获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在台湾出版的著作有《新译新注史记》、《史记博议》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的人也喜欢 · · · · · ·

较之三民版除去了注音与人名、地名的下划线,注音我用不上字儿都认识,人名、地名也能分辨,所以这两个问题对我没影响。 两个显著的问题: 一是注释文字的字号小,而且排列过于紧凑,长时间阅读后眼睛很累。实话实说,繁体版的注释字体就很小,但这不是你简体版字号也小的理由。 二是将三民版原有的文本错误也继承了,这是出版社编辑不专业及校对不认真的一个佐证,只是做到了复制粘贴与繁简转换。 还有就是精装的可惜... 较之三民版除去了注音与人名、地名的下划线,注音我用不上字儿都认识,人名、地名也能分辨,所以这两个问题对我没影响。 两个显著的问题: 一是注释文字的字号小,而且排列过于紧凑,长时间阅读后眼睛很累。实话实说,繁体版的注释字体就很小,但这不是你简体版字号也小的理由。 二是将三民版原有的文本错误也继承了,这是出版社编辑不专业及校对不认真的一个佐证,只是做到了复制粘贴与繁简转换。 还有就是精装的可惜不是布面,所以收了平装。 (展开)

浙人社虽然打着专家的名头,但译文并无太多出彩之处。本来三民译注质量就参差不齐,加上繁简转换的错误,编校问题更多。至于评论里有人说“这套书是同类书的天花板,一点不为过”,简直是胡说八道。许多人买了可能仅仅是为了跟风、显示自己有品,真正去仔细通读的人估计少之又少。其实,找10个左右《资治通鉴》译文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只要有第一个人翻译过了《资治通鉴》,后面的《资治通鉴》基本都是在抄袭前人的基础上稍加改进... 浙人社虽然打着专家的名头,但译文并无太多出彩之处。本来三民译注质量就参差不齐,加上繁简转换的错误,编校问题更多。至于评论里有人说“这套书是同类书的天花板,一点不为过”,简直是胡说八道。许多人买了可能仅仅是为了跟风、显示自己有品,真正去仔细通读的人估计少之又少。其实,找10个左右《资治通鉴》译文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只要有第一个人翻译过了《资治通鉴》,后面的《资治通鉴》基本都是在抄袭前人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甚至……之前查史料的时候对比过多版《资治通鉴》对同一原文的翻译,基本都是大差不差,有的版本译者虽然不同,译文却别无二致。当然,除了《资治通鉴》之外,许多古籍都存在类似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不过,有的人在抄袭的时候可能会思考,这样也有好处——即抄出新东西,但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并不多。 (展开)

三民版资治通鉴简体横排,终于来啦!有读者说这套资治通鉴的注译本是目前同类书的天花板,我觉得一点不为过。张大可、韩兆琦是目前在世的史学顶尖大家,这套书花了他们几十年的心血,研究注译。原来只有繁体竖排,大陆读者购买要花四五千元,还是繁体竖排,一直想要没入手,这次有了简体横排版,价格还便宜,两大箱,平装千元,必须要有一套,真的是可以传家的。

我要写书评

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的书评 · · · · · ·( 全部 444 条 )

反派角色 2017-12-24 18:36:17 中华书局2011版

也谈《资治通鉴》及其阅读方法

作者:海 波 关于这部著作,我们简单点,其实说来说去就三个大问题: 一、《资治通鉴》是什么? (一)它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之间的... (展开)

薛易 2009-03-27 09:14:30 岳麓书社2006版

有始无终读死书

早上坐公交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那... (展开)

迷途小书童 2010-10-05 21:27:11 中华书局2009版

粗读一遍资治通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算是看完了《资治通鉴》。确实有很多收获。 首先在于对历史本身的敬畏。以前觉得中国历史就是黑暗专制的历史,其实这样一刀切的看法是很愚蠢的认识。制度本身只能提供环境和土壤,而做事的还要靠人。比如自秦以降,西汉,西晋,明朝都分封诸王,结果都发生叛... (展开)

投机者 2005-08-20 15:36:09 中华书局1956版

资治通鉴

非静不能读也! 非资不能通也! 非治不能鉴也! 孰非孰不能! 太短也是评论,所谓蜚短流长; 太长就是罗嗦,所谓千金易字; (展开)

Rtlab 2010-02-27 13:24:31 中华书局1956版

中华书局再这样下去就该完蛋了

书当然是好书。 过去一直是在学校读书,图书馆收的资治都是6、70年代中华书局的本子,装帧一般,但是铅字排的清晰美观,看起来绝对舒服。这两年都没有买过中华书局的书,所以对之的好印象还在。直到今天收到09年印刷的资治通鉴,心下大惑不解,为何在科技日进的今天,中华书局... (展开)

小舟 2012-01-03 15:13:06 岳麓书社2009版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启 中华历史,浩浩荡荡,千载一书,何其壮哉。余予近月,日读《资治通鉴》一二卷,畅游其中,酣畅淋漓,此书上启周朝,下至五代,纵览一千三百余年,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览前代之兴衰,鉴历朝之更替,考当今之得失。读书之余,略有思索,思笔记之,然时记时... (展开)

STONEMAN 2011-09-20 11:33:28 中华书局2009版

杂谈之平衡与和谐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资治通鉴》卷六 秦纪一 评:秦王(始皇)和燕王年轻的时候都在赵国当人质,同是客居他乡受人白眼自然同病相怜。可秦王即了大位便翻脸不认人了,燕王一气之下逃回燕国,没过多久便走上恐怖组织... (展开)

文若 2019-01-08 22🔞36 中华书局2011版

饮河之鼠,各充其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周纪一略记 司马光第一篇“臣光曰”开宗明义,告诫君主为政不可失“君臣之礼”否则就会重蹈东周诸国“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之覆辙。吴起仕官魏国,帮助魏文侯开创霸业。文侯既没,吴起出言顶撞武侯引起新君不快,他出奔楚地,实非公叔尚一人之故。吴起以其出众的才... (展开)

虫虫 2020-04-04 18:31:18 中华书局2011版

各卷摘要(卷1—16)

周纪第一卷: 韩赵魏三家分晋 智伯有才无德,絺疵善于察言观色,进言韩魏必反,智伯不从 豫让为智伯复仇刺杀赵襄子 魏文侯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子击子方二人辩贫富 吴起杀妻求将,吮卒 聂政刺杀侠累 吴起向魏武侯谏“在徳不在险”,与田文(非孟尝君)辩相位 魏宰相公叔设计陷害... (展开)

文河 2009-12-05 08:32:02 中华书局1956版

读《通鉴》记

读《通鉴》记  化了将近一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资治通鉴》。我把它当作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来看的。我光想着看热闹了。但这里面的热闹比想象中的还要多,比小说中的还要精彩。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周而复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漫长岁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常... (展开)

> 更多书评 4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