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佛教哲学 (original) (raw)
尼采与佛教哲学
内容简介 · · · · · ·
尼采自称为 “欧洲的佛陀”,这一惊人之语并非空穴来风。作者安托万・帕纳约蒂敏锐地捕捉到尼采在思想上对佛教的借鉴与背离,尼采在打破“存在”和“自我”的双重错觉上与佛教思想存在契合之处,但在应对虚无主义危机的途径上却背道而驰。在有神论逐渐式微,形而上学、存在主义和伦理学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作者提出“伟大健康伦理学”的新颖混合式应对方法,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书分绪论、虚无主义与佛教、苦难、同情、对虚无主义的挑战的新回应(结语)五个板块,探究尼采的见解与佛教哲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通过讨论“构成所谓反对‘伟大健康(涅槃)’伦理之基础”的心理学模型和理论,揭示尼采的酒神式生命肯定和佛教的生命否定之间的天壤之别,主张用一种新颖合成的方式来应对时代挑战,建立一种站得住脚的后虚无主义伦理学。
作者简介 · · · · · ·
安托万·帕纳约蒂,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多伦多都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印度古典哲学、尼采哲学,跨文化哲学与科学、元哲学等。发表论文《幻象还是妄想:人格同一性的佛教哲学再审视》(“Illusion or Delusion: ARe-examinat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of Personal Identity”)、《作为元哲学家的尼采》(“Nietzsche as Metaphilosopher”),《尼采反对佛陀:从虚无主义到伟大健康》(“Nietzsche contra Bouddha: du nihilismeà la grande santé”)等。
陈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出版专著《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译著...
安托万·帕纳约蒂,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多伦多都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印度古典哲学、尼采哲学,跨文化哲学与科学、元哲学等。发表论文《幻象还是妄想:人格同一性的佛教哲学再审视》(“Illusion or Delusion: ARe-examinat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of Personal Identity”)、《作为元哲学家的尼采》(“Nietzsche as Metaphilosopher”),《尼采反对佛陀:从虚无主义到伟大健康》(“Nietzsche contra Bouddha: du nihilismeà la grande santé”)等。
陈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出版专著《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译著《存在主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反对个人主义》《中国哲学导论》《道之二解》《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与后果主义》 。
喜欢读"尼采与佛教哲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蜘蛛 2025-01-16 23:47:27 天津
0 有用
“尼采思想与佛教哲学共同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推进。他们提出的伦理学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存在与自我的双头安想(wo-headed delusion)作为道德、宗教、理性探究等领域的基础,并不是人类历史和/或心理的偶然事故。像所有安想一样,它展现了一种根本上不健康的世观。因此,佛陀一尼采式的伦理学以疾病为批评对象,这种病从一开始就构成了我们对稳定性之渴望的基础,这种稳定性关乎存在、真理、善、... “尼采思想与佛教哲学共同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推进。他们提出的伦理学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存在与自我的双头安想(wo-headed delusion)作为道德、宗教、理性探究等领域的基础,并不是人类历史和/或心理的偶然事故。像所有安想一样,它展现了一种根本上不健康的世观。因此,佛陀一尼采式的伦理学以疾病为批评对象,这种病从一开始就构成了我们对稳定性之渴望的基础,这种稳定性关乎存在、真理、善、上帝等。简言之,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伟大健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这个世界实际上包含的一切,即转瞬即逝的不稳定流变、躲躲闪闪的生成,将不再被体验为令人绝望的沮丧。因此,这种思想不是仅仅为了避免宣扬那些依赖于存在与自我虚构的价值,而是要瞄准这些虚构在人类心理中的根基,以破除之。” (展开)
尼采与佛教哲学的书评 · · · · · ·( 全部 1 条 )
Hiver Laurant 2025-01-07 21:39:21
尼采与佛教哲学
尼采和佛教的共性是都反对那种僵死形而上学,佛教反对的理由是佛教哲学里所有事物都是另一个事物的起因,由十二因缘五蕴之类的因果而生,是彻底认识论化的,没有形而上实体位置,这和佛教是反对婆罗门教而生的有关系。但是佛教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消极的,这是尼采和佛教的分歧,...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