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邓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攻中国现代史,著述颇多。
目录 · · · · · ·
导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一号作战与国共关系
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方面
中共的两个部署
· · · · · · (更多)
导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一号作战与国共关系
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方面
中共的两个部署
第二章 联合政府与参加政府
史迪威出局与赫尔利入局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一回合
国共策略的调整──两手对两手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二回合
第三章 国民大会与解放区代表大会
两党的举措与意图
国共的两个党代会
第三方面的斡旋
中共关于“解代会”的筹备
第四章 中苏谈判与中苏条约──蒋介石的一个政治布局
国民党的政治需要与中苏谈判的提出
雅尔塔决议与中苏谈判的启动
中苏谈判第一阶段
中苏谈判第二阶段
中苏条约的批准与评论
第五章 重庆谈判──背景与条件的转换
两周的较量──日占区的归属与国共版图的重新划分
邀请与应邀
重庆谈判的基础与主题
主题的交锋与两党政治理念的展示
僵持与妥协
各方得失
第六章 国共两军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展开
中共战略方向的调整
中共各项部署的展开
中共在东北的战略部署
国民党的战略考虑与展开
第七章 苏军的双重性与东北的三角格局
东北行营退出与再入长春
中共东北战略的再调整
国民党与苏军关于东北经济合作的争执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背景与条件的再转换
政协会议的国内背景
政协会议的国际背景
政协会议的组成、议题与性质
政协会议前奏曲
五项议题的争论与协议
热议、隐患与结论
第九章 多向与无序的政局
政协会议之后中共关于时局的判断
国共关于整军方案的谈判
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不满及其焦点
中苏在东北经济合作问题上继续争执
国共在东北问题上继续争执
反苏反共游行的爆发
第十章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两个僵局的形成
二中全会开幕与主题辩论
国共就两个焦点问题的磋商
二中全会期间的蒋介石
二中全会与国民党内部关系的变化
二中全会的政治后果──两个死结
第十一章 四平决战
三角格局的淡出与东北问题的演变──国共四平对峙的形成
中共关于进占长春的考虑与决策──政治要求之下的军事方针
四平决战与重庆谈判
战局的转折与谈判的转折
关于四平之役的争论与评价
第十二章 最后的谈判──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停战令与停战条件
中共的部署与反击
最后的谈判
不宣而战
结束语 民国政治的逻辑及其历史局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共是希望将美国的干预引入国共关系的,从而将中共问题国际化。因此,华莱士访华前后,中共加强了对美宣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为此,中共重点强调国民党的独裁制与美国民主制的对立,以期分化美国与国民党的关系。6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欢迎华莱士先生》。社论称赞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表示四大自由在中共区域已“见诸实施”。同时抨击国民党“箝制舆论,统制思想”,要求“立即废止独裁、实行民主”,希望华莱士“帮助中国人民促进这些迫切需要的改革”。 简言之,国民党的独裁体制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共则实行了四大自由,因此美国应支持中共。 7月4日,在美国的国庆日,《解放日报》再发社论,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美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称国民党拒绝实行民主制度,为此,“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该社论出自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把中共称为华盛顿等人的后继者,就是要向美方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美国应当选择中共为“同伴”。 (查看原文)
丁丁 3 回复 10赞
2012-06-29 22:06:55
—— 引自第24页 - 苏方一方面愿与国民党保持一定的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国民党在东北建立反苏政权,因此支持中共发展;既然要与国民党维持一定的国家关系,因此又不愿中共独霸东北,否则便有“火药气”,担心引发内战。总括而论,苏方的总体意图是,支持国共谈判,以期在东北形成国共合作的局面,从而通过国共双方,获取苏联的双重利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共195册), 这套丛书还有 《通往立宪之路(上下)》《我这九十年》《历史:何以至此》《一片冰心在玉壶》《访法札记》 等 。
喜欢读"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1-18 22:47:40
20 有用
众所周知作者是邓小平的侄子,但作者似乎比较低调,至今找不到详细资料及照片,但具有正统官方背景使得作者对政治的敏感度确实异乎常人,另外作者也算有个性,虽然导论说少有人将此一时期作为一个关完整的政治转型期加以研究,但完全不引用今人研究也不合规范,这和杨国强老师相似,不过毕竟是大牛级别,可以任性。另外作者用民国逻辑——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作为全书的解释,自然是无懈可击,但这哪里仅仅限于民国,... 众所周知作者是邓小平的侄子,但作者似乎比较低调,至今找不到详细资料及照片,但具有正统官方背景使得作者对政治的敏感度确实异乎常人,另外作者也算有个性,虽然导论说少有人将此一时期作为一个关完整的政治转型期加以研究,但完全不引用今人研究也不合规范,这和杨国强老师相似,不过毕竟是大牛级别,可以任性。另外作者用民国逻辑——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作为全书的解释,自然是无懈可击,但这哪里仅仅限于民国,历史的逻辑罢了,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个都具有军队的政党,只能是强大一方吃掉(或战或和)弱势一方的结果,而一旦弱势者不甘心这样的结果,那么战争自然不可避免。 (展开)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书评 · · · · · ·( 全部 59 条 )
walkerace 2008-03-13 13:58:2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重新浮上水面的经典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是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员邓野2003年出版的专著。在当时,这本书似乎没有得到读者的重视,网络上搜索的结果,只有雷颐2005年写的一篇文字,内容上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导读。2007年,近史所网站先后刊载了邓野的两篇旧文《傅作义政... (展开)
陈柏龄 2020-05-18 14:46:19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全书框架和写作逻辑梳理(8700字)
一 本书试图讨论什么问题 本书的时间跨度是1944年抗日战争末期至1946年国共内战前,总共3年时间。主流近代史叙述中,常以1945年日本投降作为时间点来划分历史阶段。但本书作者邓野认为,1944年抗战末期开始,中国的历史主题就已经从民族战争转而进入到国共关系和未来国家秩序... (展开)
切切-切糕夫 2011-12-14 11:55:49
联合政府:根本没有过的机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画家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要从尾部吃起,有人很不解,末尾部分那么难吃,这人却吃得不亦乐乎,莫非脑壳有毛病?老顾却不以为意,甚至投来鄙夷的目光,你懂什么!我这是逐渐进入最佳状态。 现实生活中,渐入佳境的情况并不多,俯首皆拾的往往是每况愈下的例子... (展开)
带泥巴味大大熊 2012-09-30 20:36:22
枪杆子下的和平
“于全场极度和谐兴奋中散会”,看完全书,此句在头脑中萦绕不散,该句是黄炎培日记中46年所记政协散会时之情形。虽然作者告诉我们民国的政治逻辑无法越过,以上不过是历史的玩笑,但“如果顺着走下去”之类的假设想必读过本书的人都曾设想过吧。3年后,枪杆子1949登场,国共... (展开)
六欲浊流谢晦渊 2015-12-26 14:04:48
孱弱的民盟与刻薄的历史
前两天给老K推了这本,老K看完后说想起个笑话:房车都看了,彩票也买了,现在就等中奖了——民盟诸公会开了,阁组了,也就等共产党/国民党移交政权了。 当然跟这一样滑稽的是现在的民运诸公——连彩票都不愿意买的,行动力甚至还不如那些被蔑称为缴智商税的穷人的... (展开)
切瑟利面包店 2020-08-26 22:22:32
走向宪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走向而已,年年走向……走向就是没有达到。”——毛泽东 读毕此书,感到腰封上那句“离宪政如此之近”推荐语实在做作矫情。回味之下与《走向共和》之名倒更加相近一些,不妨为书评取名《走向宪政》。 全书行文夹叙夹议,叙述流畅而议论简明,涉及关系、问题众多,让人读完一... (展开)
鸡鸣犬吠五更天 2024-04-10 00:06:36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全书结构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邓野研究员于2003年出版的著作,本次选读版本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全书分为正文十二章、导论和结束语,共十四个章节。 在导论中,作者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并回答了我的一个困惑... (展开)
李光勛 2021-09-01 19🔞30
十日十月谈 2018-11-10 17:02:34
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二遍细看,收获多多 作为邓小平先生的侄子,邓野的这本书以其扎实的论证、精妙的叙述和扎实的文笔享誉史学界,向我们勾勒出一幅1944至1946年间的战后中国画面。 1、首先是资料引用上,作者选用的基本上都是公开出版的资料,比如中央档案馆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以及民国资... (展开)
> 更多书评 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