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達摩祖師:二種入(原文) (original) (raw)
...
達摩祖師畫作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教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信解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悕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說偈言。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編輯:沁心
相關文章
達摩二入四行論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農曆十月初五,11月12日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駐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二祖慧可大師。
達摩大師四行觀
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舍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鑑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
在生活和工作中,該如何巧妙對待挖苦你的人
1、今天大叔就來說一說,我們該如何巧妙的對待挖苦你的人。1、適當還擊初到一個新環境時,最常碰到的「小人」就是仗著自己資歷去欺負新人的老鳥。這類小人凡事都挑簡單輕鬆的做,看準你的客氣,所以出力最少邀功最多,或者為 了顯示自己的資深地位,對你說出一些挖苦話語,純粹以欺負新人為樂。
答問:佛教修行者如何解決負面情緒?
『 網 友 提 問 』「佛教修行者如何解決負面情緒?」佛教修行者在沒有達到很高的修為前,也會產生負面情緒,就像任何人都會偶爾出現的煩躁和孤獨。請問怎麼面對和解決呢,竅訣在哪裡?——————————————【 智 行 講 堂 】達摩祖師 《四行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循歷丨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只為那拈花之意
適逢農曆十月初五,達摩祖師聖誕。值此吉祥之時,修行做善事功德億倍於平常。宜誦經、念佛、參禪、禮拜、上香、吃素、行善,祈福家人,祈福社會,並回向法界眾生。達摩祖師的傳記,隨禪法的發展而有不同的傳說。達摩只是簡稱,他全名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婆羅門人,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