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转载) (original) (raw)

不经意间走入中央公园咖啡屋,没想到就此走入六个人10年人生的小舞台。

第一次接触到《Friends》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买的一期《Crazy English》,彩色的插页里有六个人横七竖八躺着拍的一张电视剧宣传照,怎么看都觉得男的不帅女的不美,很是不起眼,可是为什么杂志要介绍它说是美国热播并且收视率极高的情景喜剧?之后又不断会从一些媒体上看到介绍这部电视剧的文章,什么爱美奖之类的头衔统统笼罩在这么不起眼的六个人身上。然而今天再去看当时的那张海报,就像看一个多年的恋人时你在回想你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你们现在是那么的熟悉相爱,并回忆着你们当初对彼此毫不知晓的陌生。那感觉既甜蜜又激动,同时在心里庆幸着,还好,还好,我们没有错过。

很难对Friends有一个理智的评价,也不想去那样做,这就像身边的一个老友,你所做的并不是去研究它,你所愿意的仅仅是感受着他。所以不想去想导演和编剧由于某些故事之外原因而对剧情的修改,例如向Joey那样被迫掉入电梯井。我相信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哪怕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牵强的,但谁又能保证它在现实生活中就一定不会发生呢,谁又能保证它是不合理的呢。

看看这一群生龙活虎的人:Rachel是娇纵却可爱的性感女人;(差点让Ross喝了一杯油,当然也永远是差点)Monica是挑剔却善良的规则狂;(为了没有放好的一只鞋而无法安然入睡)Phoebe是古怪却乐观的动物守护神;(把用药说明书理解成为一个故事)Joey是反应永远比别人慢一拍却有孩童般天真的英俊男人;(当然换女朋友也如走马灯,并颇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也是我最喜欢的人)Chandle是呼吸着自己制造的幽默过活的可爱男人;(用心理医生Roger分析Chandle的话说:that you use your humour as a way of keeping people at a distance,对于出生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他的表现不难理解,当然也是我第二喜欢的人)Ross是死板并按照社会的各种准则去生活却细致有责任感的深情知识分子;(和Phoebe争执进化论,也为Phoebe买她曾经梦想过的自行车,Ross无论在后几季里变的怎样的斤斤计较,在这里我相信都是编剧使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上整整18页--front and back,但他们身上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幽默,乐观,坚强且魅力十足。

Friends总是唧唧喳喳、吵吵闹闹的、无论经历怎样的不幸,都可以最终度过,没有人会顾影自怜,他们永远不会把事情看得那样的严重,我们时常看到他们互相糗彼此,他们那样的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受到的伤害。记得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忘了是谁,哪国的)问他为什么总是如此快乐,他说因为我只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他们也是如此,不会教育你怎样生活,给你讲上整晚的大道理,他们只是告诉你这是他们的生活,无论你喜欢与否,他们很快乐。

可friends依然出现过少有的“安静”时刻:Chandle扶好已死去的楼下的“怪人”海先生的扫把时说“我们以后会安静点的”;有点惭愧的Joey搬回公寓时,Chan只会意的说了句welcome home,man;Rachel对信用卡公司的人说已有magic bean,在Friends版的《My best friend''s wedding》中和Julia一样在最后一刻献上了自己的祝福——congratulations;Monica还是把Emma这个她从12岁时就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取好的名字送给了Rachel,原因只是因为I love you more;Ross为不小心撞倒的女孩去卖饼干,并和Joey、Chan共同造了一个虚拟太空站;Phoebe把一直猫当成自己的母亲,并在Ross质疑并阻止时反问:how many parents did u lost;Joey在离开Chan的公寓时又折回来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在chan失业的时候祈祷他能找到工作。回忆到这里谁能说他们总是嘻嘻哈哈,原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他们是那么的认真。

笑料是Friends的主要调料,处处都是幽默,无论你重看多少遍,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笑声。导演和编剧是制造笑料的天才,在加上他们六人的经典演绎(如果我是评委我会给他们每人颁一个艾美奖,当然我不是)使Friends无与伦比,最惊人的是你几乎很难找到重复的笑料!不像国内近年算是成功的《我爱我家》,看多了难免觉得贫了,而且是种冷,很少能令人感动。

Friends同样是有各种缺点的所谓的小人物,但它处理的很宽容,你可以说它不现实,不过谁需要天天在电视上对着自己的现实生活呢。而这种宽容又并不刻意,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无论好与坏的一种认同和理解,我们不过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罢了。既不是琼遥式的好与坏都走了极端,也不是雪村式来源与人民,低于人民的亲外甥,更不是张艺谋、陈凯歌式的把秦始皇包装成为国为民的道德战士,或许有点像王朔和冯晓刚式的拿自己开涮却无比的真诚,但又少了一些尖锐。也许他们也曾向你我一样渴望得到认同,但决不会歇斯底里的在自己头上顶着一个虚伪的光环,说着一些自己会为XX主义的国家,为集体的利益牺牲一切诸如此类的话。他们自娱自乐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些所谓的崇高的理想。虽然觉得《公民凯恩》似乎是件大事,但却承认那部电影无聊的从无法看完它。难道关心和自己无关的国家大事真的就比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人小事要伟大、高尚吗。我想我是多余了,更无须为他们去辩解。他们甚至不会像我们一样感受和发觉这其中的许多,因为他们是自然的,是血液里的,是他们自己在做的时候不曾意识到的。而所谓自然也许就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某种真实状态吧。

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就是他们六个终究要离开我们了,我明白不是他们制造不出新的笑料了,而是他们没有制造的笑料的激情了。当Rachel生完孩子后回来,我明显的感到他们老了,再让他们像20岁时那样的吵闹真的显得难为他们了。也许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吧,六个人也许不会老去,但扮演他们的演员却长大了。无论我们怎么看都看不出六人之间能擦出爱的火花,因为他们太过默契,太过熟悉,太过了解。但我又理解导演不得不让爱情在他们六人之间发生,当你看看这六个演员之间从未传过绯闻,并且都有各自的生活时,你就明白了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因为那是让他们永不分离的唯一办法。记得第九季Phoebe的生日晚餐,看到六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而无暇顾及其他时是多么的可怕,所以又上演了Joey爱上Rachel的一幕,在第八季中那是明显的牵强的一个设计,在第九季中编剧却突然的又认真了起来,我想可能他们自己也想找回那失去的激情吧,不愿看到这个六个人似乎在不可改变的渐行渐远。可这种努力似乎是徒劳的,所以就让它结束吧,让它结束在最美丽的时候吧。这也丝毫不妨碍在Chan向Monica求婚时,在Ross向Rachel描述他曾想过在天文馆里想象他向她求婚时,在Joey对Rahel说I never ever let you be alone时我感动的一塌糊涂。

Friends终于真的要离开了,要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越来越模糊,恰恰相反他们越来越清晰了,他们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当现实世界日渐冷漠之时,当我们的生活遭受苦难之时,当我们受到伤害之时,你可以恨这个人,这件事,但你不会恨这个世界,因为那时我们会回到那个纽约曼哈顿的一个普通的咖啡馆里看着吵吵闹闹永不疲惫的六个人,然后告诉自己说,他们还在那里,他们不曾离去。

记得安徒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看过我的童话的那个孩子就不会像那些没有经历过它的人那样而轻易的变得冷酷起来。而Friends就是我生命中的安徒生童话,在那里,故事的结局永远都有一个:“他们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