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平凡,但手中这把狙却迟迟无法放下 (original) (raw)
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是乌克兰战争爆发期间,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自愿参军,保护一方平安。他名叫“德基”,17岁时祖国爆发战乱,少年意气风发,在冲动之下退学身赴战场。
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是乌克兰战争爆发期间,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自愿参军,保护一方平安。他名叫“德基”,17岁时祖国爆发战乱,少年意气风发,在冲动之下退学身赴战场。看着南斯拉夫一点点分崩离析,德基对北约的痛恨日益增长,这些家国仇恨在塞尔维亚被轰炸后达到了顶点。也正是这时,俄罗斯的援助让他在祖国奄奄一息之时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在二十多年后义无反顾地成为俄罗斯的盟军。
2014年,俄罗斯攻占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分裂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而俄罗斯则协助顿涅茨克争取独立。德基所在的军队由来自各个国家的志愿者组成,他们未曾征兵,也没有薪酬,只靠着纯粹的信念将身许他国。在拍摄的时候,他已经在顿涅茨克驻守了三年,枪下有数不清的敌人丧命,而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与敌军神枪手马里乌波的对决。马里乌波开枪时从不顾虑任何手无寸铁的平民,是一个纯粹的刽子手,而德基的愿望就是除掉他然后去过平静的生活。
其实我原本预想两个狙击手对决一定充满悬念,但是德基在前线很快就解决了马里乌波,就像游戏一样容易。我想在战争中扣动扳机和在现实中触摸手机屏幕一样,都是瞄准射击,只是结果不同罢了。影片没有渲染太多残忍的场面,反而在战争中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该有的温馨:在庄严的军事基地里,德基就像一名铲屎官一样撸猫;在去往前线的车上,在面临枪林弹雨之前,士兵们一样微笑吐舌;在获得圣乔治勋章之后,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但在这背后,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残酷的。
参加志愿军之前,德基在俄罗斯索契修建奥运村,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没有什么大的追求,只想挣够钱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接儿子一起住。随着战争爆发,一切都被改变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如同影片基调一样灰暗,也许是弥漫的硝烟战火,也许是他心头的阴霾,挥之不去。看似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三场,一是为顿涅茨克的人民,二是与马里乌波的对决,三是在平凡与责任之间的痛苦抉择。
他曾有机会把握自己一直渴望的生活。就在授勋之后的几个月里,德基在俄罗斯的一处农场过得十分惬意。但不久后这把狙又被他重新拿起。就像影片开头时,他在白雪覆盖的庭院里做着烤全猪,这时,我猜测他已经回归平凡。而结尾却一身戎装漫步在雪地,与他本身的期望相悖。导演在这一点上的设定,映射着德基的人生历程,为了内心的一份正义,永远背道而驰。
片中大量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语言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两位老妇人在墓地中寻找丈夫墓碑时,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述,从哀嚎到淡然,仅仅几个镜头就凸显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时文字反而显得十分苍白。主人公在历经几十年战争动荡后,内心却十分简单明了。他将自己无法企及的生活构想成了“乌托邦式”的完美状态,而为了人民他甘愿放弃自己的渴望。
德基在片中唯一一次流泪是在听到一名电工讲述自己如何在工作中频繁遭到狙击手的袭击,他承诺让这些普通的人们过上平静的生活,有一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坐下喝茶。而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拿起枪保护其他人手中的茶杯。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eysh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