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救贖 (original) (raw)
終於看了《慾海慈航》(港譯)。
有人提出:上半部父親送女兒上學的過場戲,父親在途上不斷給女兒講外國的故事,特別是宗教故事;下半部便隨父親的視角發現原來女兒對西方的嚮往,是促成她援助交際的原因,於是恨錯難翻。有人提到父親拾到女兒的日記,暗場交代了父親得知女兒援交的原委;但值得注意的是,父親是在殺人之後(亦是對女兒援交顧客的最後一次攻擊)才拾到女兒的日記,而那巳接近電影的尾聲;所以父親得悉女兒援交後的情緒及行徑,開始時應與那本日記無關,他是最後才得悉真相的。父親於那些專門援助這些女學生的中年男人的仇恨,當中存在着一種心理轉移─這些中年男人做了他不敢做的事嗎?看來沒那麽複雜。首先,女兒的援交顧客也不全是中年男人,父親第一個截擊的對象便算不上是中年。我想我們可從父親的家庭背景(喪妻,與女兒雙依為命),作出些猜測。從父親對女兒在生活細節上無微不至的照顧,父親對女兒自然有愛的成份,但從下半部父親帶女兒往郊外給亡妻掃墓的細節看,父親得悉女兒援交後的情緒及行徑,大概更多地源於自己對亡妻的歉疚:沒有盡責好好照顧女兒;而完場一幕─父親坐上了同事的汽車結案而去,丟下女兒一個獨自學習成長,也就可看作對亡妻的交代。電影沒有交待妻子的死因,但在父親從女兒日記得悉真相後的平靜,以及父親在山村中所說的德蘭修女故事,父親與女兒所達至的大概是一種同病相憐的諒解。電影中不斷出現洗滌的場面,加上聖經故事的穿插,自然讓人聯想到對罪的洗滌。但在《慾海慈航》,主要要被洗滌的似乎不是當娼、殺人,而是難以磨滅的心靈傷痛(trauma)。值得注意的是,女兒在完場一幕做了一個夢,夢中女兒被父親殺死,並被埋在泥土裏。有趣的是,呼應上半部父親以CD機放音樂喚醒女兒的場次,夢中父親再給埋在泥土裏的女兒放音樂,這似乎把之前那些似乎是沒出路(無法藉此離苦海)的行徑(殺人)轉化為重生,給泥土中的女兒放音樂,不就是要讓女兒在死亡中重生(喚醒女兒)?《慾海慈航》也就一如它的中文片名,有了一重深沉的宗教意味。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