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original) (raw)

《撒玛利亚女孩》前后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鉴于救赎这个词语已经用得几近泛滥,这里不再多言。不可否认《撒玛利亚女孩》的确有其题材讨巧的地方,正如金基德一直引以为资本乃至特色的封闭形式。

影片在两个主题衔接处过渡得有些刻意虚假,得以带出父亲部分的故事。

只是对比导演前后作品,《撒玛利亚女孩》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设定并非封闭,虽然两个少女身处边缘群体,但是后半部分父亲角色的出现使得影片主题完成了一次逆转,在苍凉悲伤的结尾留下了微弱渺茫的希望。

一直坚信影片核心是在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上,换句话说父爱的沉痛是源自女儿的堕落。

道德批判是假,残酷青春是真。正是父亲离去带来的震动,还有少女开车在道路上弯来绕去,《撒玛利亚女孩》在自己眼里更像一部青春片——成长带来的阵痛。

可能在更多人看来,《撒玛利亚女孩》更接近是伦理片,只是自己对于类似反思沉痛的伦理片已经不再过问。《撒玛利亚女孩》不需要反思援助交际或者归罪社会现实,相反少女的命运沉浮才是对成长写下的注脚。抛弃那些烦冗说教还有不可理解的佛家教谕,像朴赞郁那样对招摇的幌子不屑一顾。

“接下来,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着你了。”

父亲投案自首离去,少女发觉后开车追去,车子陷进水洼无法前进。满身疲惫的少女历经心路坎坷终于在深沉父爱的感染下慢慢归返到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将来需要她自己跌跌撞撞沿着道路走去,不再有人依扶。

在父爱与成长面前,总想着后半部分的主题应该叫“回归”。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