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伊斯坦布尔 (original) (raw)
伊斯坦布尔,或者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千年的都城,同样也是奥斯曼近五百年的中心。曾经的无比辉煌的城上之城——The City,即使在千年之后仍然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以及金融商业中心。圣索非亚大教堂里弥漫的东正圣颂,蓝色清真寺塔楼上的伊斯兰呼唤,迷宫般的古老街道,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香料的味道。伊斯坦布尔的魅力,大概也源至这些厚重以及混杂。
伊斯坦布尔,1959。Fanis味道丰富的童年,大都关于外公经营的香料店。香料,不仅是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添加,还是他接受的天文学启蒙教育,甚至还是人生的道理。他学到美味的土耳其料理,还遇到了第一个最亲爱的女朋友Saime。他做菜,她跳舞。
终于,Fanis不得不离开。
土耳其人赶我们走,说我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容我们,却视我们为土耳其人。
雅典,1964。Fanis在希腊的生活并不顺利。他想念外公,想念他最亲爱的女朋友,想念伊斯坦布尔。他很难融入希腊的生活,他只和女生玩伊斯坦布尔的办家家酒的游戏,做土耳其料理,住进浴室,甚至想偷偷的回到伊斯坦布尔。
终于又回到了伊斯坦布尔。这城市依然美丽,教堂、清真寺、博斯普魯斯海峡里航行的船、欧亚大桥上钓鱼的老人。外公却永远的离开了;葬礼上,红伞依然鲜艳,但人却不能再回到从前。
电影,名字关于香料,内容却说的是故乡。这故乡,就是伊斯坦布尔。外公、父亲、Fanis,他们都是希腊人,他们都信仰东正教,他们的故乡都是伊斯坦布尔。外公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根本就不想离开,即使他的亲人朋友都远在雅典。父亲和Fanis都离开了,但被放逐的伤口却从未愈合。没有立即拒绝移民官改信伊斯兰而留在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成了父亲挥之不去的梦魇。而Fanis,再次返回或许才是抚平这伤痕的药方。
希腊人的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人的伊斯坦布尔。他们的纠葛大概从穆罕默德二世从巴列奥略手里夺下这座城市就开始了。而纷纷扰扰也一直在延续,北塞浦路斯至今都是希腊人政治中最敏感的问题。征服放逐,本来就没有对错,但作为其中一方的导演能尽量克制或者含蓄的展现这些问题就难能可贵了。
电影的摄影非常漂亮,伊斯坦布尔的远景美丽得如同油画。音乐更是好听到没话说,土耳其和希腊两种风格的音乐,显然我更喜欢土耳其味道的,清晨呼唤穆斯林祷告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
被放逐的伤口或许很难愈合,就好像剪不断的乡愁。但时间毕竟是抚平一切的良药,千年之后,不变的或许还是伊斯坦布尔。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