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太难了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前两天去看了半个喜剧,看完了顶着脑袋上的三个问号出了电影院。当我看到那些:工作,户口,剩女,恋爱,富二代等等熟悉的字眼的时候,觉得很理所应当,也有点意料之外。
似乎还可以被称之为年轻人的80后90后们,大多数逃不开这些字眼,每当相关话题出现了某个社会事件,在网上必将有大波的共鸣,从过年回家如何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到怎么解决北京户口。从孩子多大了为啥还不结婚,到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杯水车薪的到手工资。
但同时我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些观念也开始逐渐转变态度,那些矛盾的点和无奈,已经变得好了很多了。社会开始变得包容,父母们开始变得更加平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年龄和对象,甚至买不起房租住也可以乐呵过日子。这个世界正在慢慢的包容那些曾经特立独行的人,接受他们是”奇葩“的存在,且合情合理。
那些曾经很尖锐的问题随着时间和信息的更迭变得柔软,所以年轻人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认识追逐真正想要的东西,做真正喜欢的事。
这是我所感受到的存在。所以当我看到半个喜剧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点点夸大,也有点遗憾这些问题依旧会被认为是尖锐且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是我看得人不够多,经历的事情不够多,阅历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任素汐饰演的莫默,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愣头青,她拒绝撒谎,觉得这就是个坑,谎言之后会有更多的谎言。
当她在相亲对象面前接了领导的电话并且明确拒绝了领导想要帮人加塞办业务的请求的时候,相亲对象带着点教你做人的傲慢,说你这样领导会给你小鞋穿的。
莫默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样,我就是想试试这样行不行。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呢?
我们往死里学拼死了考的高考,背井离乡去大城市,然后要面对的还是一模一样的人情世故和似曾相识的阶级天花板吗?这未免也太让人难受了吧。一线不仅仅是意味着更高的薪水和基础设施,同时也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环境和对规则的尊重不是吗?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适应qian规则才是大势所趋,诚实和遵守成了被人认为傻,永远不会出头的行为,那么年轻人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令人害怕的不仅仅是对于不公平规则的默许和崇尚,也是对所谓“异类”的嘲讽和不理解。
这个故事或许在说在北京打拼多么不容易,但我希望不容易是精英扎堆的优胜略汰,是不学习就落后的奋力拼搏,而不是散发着恶臭的社会关系。因为那样就好像在说:你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男主孙同的母亲,也是非常典型的会在豆瓣知乎被发帖的父母。据说豆瓣之前有一个人气很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后来因为三观不正被解散了。
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牺牲自己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儿子在北京扎根,看似是一个伟大母亲的行为。孙同的妈妈, 一个人拉扯大孙同(电影里孙同要问父亲要钱被母亲阻止了,暗示父母可能已经离婚,而且母亲不愿意与父亲有联系),卖了唯一的房子给儿子付首付,巴结儿子有权有势的同学,在别人的婚礼上帮儿子物色优质的相亲对象,几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但这种付出,在子女和观众看来,是一个又一个包袱,重重的压在了儿子的肩头。“因为母亲付出了所有,所以我必须回报”像一个魔咒控制着孙同,让他无法一心一意的从事喜欢的音乐事业,也不能大大方方的和喜欢的女孩修成正果。
当莫默在医院爆发,冲着孙同吼说:你现在谁都不要管,问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孙同沉默了,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了,从小到他, 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的小孩,永远把自己是怎么想的,放在最后去思考。
孙同在这一点上是羡慕莫默甚至嫉妒她的,因为这个女孩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而他并没有随心所欲的筹码,满足妈妈的期待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了。
在孙同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从小城市出来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的影子。自卑,胆小,输不起。所以我们看到北京土著渣男郑多多睡了一个又一个妹子,有户口有房有工作的莫默29岁还理直气壮的拒绝逼婚,相亲对象不满意拔腿就走,那是他们的资源和阅历给到的底气。
孙同曾经对莫默说:你当然不懂了,你生在天上了,而我生在水坑里。
在怀疑着一个北京正经高校的研究生为什么凭自己的努力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决户口的正经工作的同时,我也理解这个男孩子为什么连告白都看起来底气不足小心翼翼,他说:咱俩在一起试试不行吗?
因为他觉得他不配。他把北京户口和工作,房子和地位看的那么重,以至于生而自卑。这种自卑或许曾经支持着他努力学习,考到了北京,支持着他考上研究生,支持着他忍受那么多不平等而依靠郑多多,但是这种自卑让他在一个堂堂正正不用违心的女孩面前,没有底气告白。他觉得看起来有点可怜,有点寒酸,还有点怂。
当下的年轻人的恋爱越发速食主义,在一个xing开放的时代,承诺和节日第二天的鲜花一样廉价。大家都随便说,信了的人是傻瓜。异地恋很难修成正果,看多了分分合合狗血出轨,竟然觉得或许这就是常态。
但是总要有什么去相信,不然单纯依靠荷尔蒙的剧情总是单调无聊。于是开始算命,于是有大把的仪式感在抖音上散播,于是我们相信星座,把真心藏在新兴的封建迷信里,这样即使失败,也有不那么狼狈的理由。
分手应该体面,所以开始的时候,就用星座找好借口。分手不是不够努力不是不爱了不是我们孩子气拒绝解决问题,而是这个月咱俩水逆,宜分手,宜新欢。
听起来其实有点逗。
最后孙同的爆发看起来很爽。当他说出:我想做个人的时候,觉得很心酸。
在北京做个人,就这么难吗?还是说,难的并不是光鲜亮丽事业有成受人敬仰,而只是真实的面对自己,不做违心之举?
没车没房,没钱没工作,什么时候被定义为不是人的标准了?或许这是孙同妈妈不是人的标准,这是郑多多不是人的标准,这是莫默的相亲对象不是人的标准,但是这就是普世的标准了吗?
所以所有年轻人就应该齐头并进站在向这个标准进发吗?
我不知道,在拥有这些之前,没有人知道拥有之后会不会幸福一点。
半个喜剧打着喜剧的名号,说了一出有关年轻人的悲剧。那些规则,那些偏见,关于父母,关于地位,始于奋斗,终于做人。
电影的最后是幸福的结局,但每一个正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都从电影里隐隐约约看见那个苦逼的自己,还苦苦挣扎着,一往无前。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七海雨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