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好比那只蚱蜢 (original) (raw)

电影开场的配乐很赞,几声钢琴键的敲击,舒缓简洁,却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麦田,好一幅优美的乡村静景。稍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个现实中悬而未决16年的系列奸杀案就在这个身披明媚阳光的村落里一桩桩的展开。雨夜,红衣,单身女人,一首悲歌之后是精致的捆绑和残忍的行凶,两个行事风格迥异的探警狭路相逢,不惜一切要寻出真凶。惊怂探案的外壳里,包裹着故事外韩国人对80年代极权统治和民主运动的集体回忆。一如在《怪物》里套用恐怖片的模式探讨人情冷漠的社会一样,奉俊昊惯用的手法——多样风格的融合使得影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内涵丰富。变态的显像刺激人的感观,细节的隐像渗透人的内心。生活高于戏剧,“悬而未决”四个字带来的真实感和无力感,成就了这部电影。想一想吧,2003年的某一天,真正的凶手也许正坐在电影院里和其他500万韩国人一起唏嘘。他这个“真正的主角”是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在欣赏呢?这种能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现实性实在是叫人后背发凉。

影片给出的第一个正式画面回想起来颇有深意: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电影结尾,2003年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