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坂本龙一:终曲》,我们应该怎么听教授?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Energy Flow

网易云:http://music.163.com/song?id=1341502584&userid=44273387

1999年,教授的BTTB(Back To The Basic)这张专辑正式发行,就像专辑名本身一样,这张专辑确实“返璞归真”,整张专辑几乎都是钢琴独奏或者合奏,简单却纯粹。

Energy Flow这首乐曲并没有被放在最初发行的日版正式专辑里,而是与其他两首“Put Your Hands Up”与“poppoya”一起,被放进了ウラBTTB(日語:ウラ=裏)这张算是B-side的专辑里。

但是这张B面专辑并不简单,卖了180万张不说,专辑的第一首Energy Flow更是以一首广告曲目的身份,创下了纯乐曲第一次在日本ORICON榜拿到榜首的纪录,而之后日本『治愈系音乐』的风潮,『治愈系』文化的兴起,甚至是这个『治愈系』称呼本身,都由此而起。

关于这首曲子,教授的自传《音乐即自由》有这么一段:

“energy flow一曲意外获得极大回响。创作这首钢琴曲时,我就是直接下笔,完全没考虑什么流行音乐之类的因素,大概花了五分钟,一气呵成写下。”

虽然教授自己很意外这首歌能获得极大回响,但是凡是听过energy flow的人,应该都不很意外,你很难不对这样的乐曲产生共情。教授的曲子,总是能轻易的找到你记忆里,最柔软的那一小块,找到刻在上面的那些故事与情绪:它只是缓缓按下播放键,于是这些故事,这些情绪就像是看到了光一样,找到了出口。

1999年的Energy flow,是属于情感的,是属于人类的“能量之流”。

不过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我真正想讲也不是这个“能量之流”。

纳粹与钢琴

表现人类情感一直都是教授创作的最强音,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里迷惘的钢琴,Shining Boy & Little Randy(『星星少年』OST)里青葱之笛,Rain(『末代皇帝』ost)里提琴的湍急,能够记一辈子的旋律太多太多,教授为什么要放下最容易与观众共情的情感,放下自己的优势,进入一种全新的创作里?教授究竟想探索什么?

『坂本龙一·终曲』预告片 发射导弹的画面被应用在了教授的视听作品中

坂本龙一接受Tmagazine(中国)访谈

在我出生以前,德国纳粹党巧妙地利用了音乐及文化,尤其是并没有直接罪过的瓦格纳的音乐,被用作引导国民走向法西斯的工具。我对这件事有非常大的创伤情绪。的确,音乐有那样的力量,但如果运用的方式是危险性的,就会极其危险。因此,我会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音乐变成这样。

瓦格纳在去世时,纳粹这种东西尚不存于世,但是其歌剧中传达的情感却被邪恶认祖归宗,被曲解的音乐化身“德意志图腾”,成为了纳粹吹响屠杀的一种精神号角。

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对此也有着深刻讽刺:越战时,美军对一个越南村庄进行了跨海攻击,恶魔一般的比尔中校在直升机上放着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女武神的飞行』一曲,激昂的音乐让他无比兴奋地看着自己的部队向村庄与人群射出导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sfM2BmsJU 《现代启示录》女武神的飞行段落

“天堂”的音乐却被拿来制造“地狱”,这又何尝不是人类情感能量的反噬呢?

在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有这么一段:福岛核事故之后第二年,教授得知了有一架曾经被海啸淹没过的破钢琴,于是马上前往,他说“我听说有一架钢琴在海啸中幸存下来,我想听听他现在的声音。”并在现场演奏起来。

在聊到这架钢琴时,他说

钢琴是通过‘文明的力量’让自然符合人类的标准,海水重击钢琴,对人类而言他们是失准的,但是本质上,它们只是恢复了自然中原本的状态。

于是我们看到教授在片子里一遍又一遍的追寻森林的声音,追寻冰川的声音,追寻风声,追寻雨声,把声音和音乐还给自然,还给宇宙。这是他对人类所创造出的“音乐”这个概念的解构,却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新生”。

Energy Flow(rework)

网易云:http://music.163.com/song?id=1341502585&userid=44273387

Energy Flow(rework)正是这样一种重构。

这首乐曲无论是从旋律上还是从编曲上来说,都并不复杂,究其根本,只是用Energy flow原曲既有的主旋律,重新请U-zhaan(日本tablas手鼓演奏家)用tablas手鼓(印度民族乐器,手鼓的一种)重奏后作背景循环,并且嵌入了各种声音采样于其中。

虽然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其创作理念,却并不简单。

作为背景的主旋律,由于使用了能够呈现旋律的打击乐器tablas,使得这段优美且容易产生共情的旋律变成了一种节奏铺陈,甚至具有了一丝理性的意味,其情绪的渲染,被大大削弱。

而那些采样的自然之声,则仿佛统统具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想要发声的冲动,教授只是在记录这种声音的生命,并将之呈现给听众。

乐曲中的风声、水声,乃至各种金属摩擦的声音以及恍如虚空本身的噪音,这些几乎毫无调性甚至无谓旋律的采样,才是这首乐曲的本体,如果带着对教授创作路径的思考,重新投入到乐曲中去感受,我相信你能重新的感受到源于自然本身的能量。

如果说20年前的energy flow是属于人类情感的“能量之流”,那20年后的energy flow(rework),更多则是属于自然,属于宇宙的“能量之流”。

终曲里我最难忘的是这一幕:下雨了,教授有点兴奋的往脑袋上扣了个桶站在雨中,仔细聆听雨点敲打之声,露出了尽情玩耍时小孩子才会有的那种笑容。

我太爱这种真挚的笑容了,我们多么幸运啊,这个不朽的形象和他的作品将会永远站在我们中间,这头是听众,那头是宇宙。

1999年,Energy Flow发行之时,广告语为:

“献给所有疲惫的人类。”

19年后,有了这首Energy Flow(Rework)

有人让他评论这首“冷饭”,教授神秘的一笑说:

“献给所有疲惫的手鼓。”

后记

Energy Flow / Ryuichi Sakamoto 坂本龍一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370110?from=search&seid=15116181614633516649

2018年,Energy Flow发行 20年纪念之时,纽约艺术团队Zakkubalan为这首曲子拍摄了一个MV。

教授留言:

“老實說要做出符合Energy Flow這首歌的影像很難。這次也勞煩Zakkubalan團隊製作出厲害的影片了。是訴說著不知不覺中,離開故鄉,後來又想落葉歸根的故事。”

灵感及引用来源:

Energy Flow及Energy Flow(rework)

《坂本龙一·终曲》

《音乐即自由》

《十三邀·坂本龙一》

Tmagazine坂本龙一专访:http://www.sohu.com/a/257213673_481900

Energy Flow(rework)创作者坂本龙一·U-Zhaan留言:https://commmons.com/special/bttb/

数据来源:

Energy Flow维基百科页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𝕭𝖗𝖎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