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雅克·贝汉:25岁拿影帝,29岁得奥斯卡后退居幕后 (original) (raw)

文 | 何俏也

(四年央视记者,一个写字的人

b站:何俏也 微信公号:Pandora612星球)

雅克·贝汉1941年7月生于法国。他被誉为“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人,14岁进入电影行业,25岁凭借《男人的一半》摘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帝桂冠。然而他并不想仅仅做一个演员,他开始尝试担任制片,1968年制片著名的《Z》,此片在1969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75年,他出品的《胜利欢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这之后,他决定转向幕后,做制片人和导演。他的『天·地·人』三部曲,即《微观世界》、《喜玛拉雅》和《迁徙的鸟》,以及《海洋》、《地球四季》等纪录片饱含励志温情的正面意识,体现了欧洲和法兰西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亦不失法国人天生的浪漫情怀。在真实记录大自然美丽生灵和风光的同时,他还注重以镜头、画面、光线和音乐来追求诗意的美感。

1961年《手提箱女郎》初试啼声,与克劳迪娅·卡汀娜对戏不落下风

4月18日下午,“雅克·贝汉自然纪录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雅克·贝汉亲临现场,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书云,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业内和学界30余位专家以及众多纪录片爱好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主持。

入场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高长力司长与雅克导演台下自拍

研讨会开始之前,北师大北国剧场展映了雅克·贝汉导演的新作《地球四季》,作为2017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的开幕影片,《地球四季》讲述了地球两万年原始世界,动物的真实生活与人类想象的自然栖息之间天差地别的故事。

雪狼、狐狸、雪枭、牦牛、麋鹿五种经常被驱逐和猎杀的森林动物,与人类一次文明的对话,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动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准确地描写出来。5种动物形象,虽然种类不同,但一双双澄澈明亮的眼睛仿若在诉说自己的肺腑之言,想与人类对话的拳拳真意蕴含其中。

今年76岁的雅克·贝汉导演满头银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谈起拍纪录片的经历,他说道:“我14岁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锻炼。从当演员开始,到做制片人、再到纪录片导演。纪录片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懂得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建议参会的人“离开你们的学校,打开你们的生活,去亲近大自然”,不要仅仅在动物园和博物馆里了解动物,而要到它们真正的生存家园——大自然中去。

雅克·贝汉在拍摄中与动物产生了亲密的联系,他说,“科学家不会关心一只被拍摄的鸟儿是不是已经感到了疲倦,而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则会。没有自由的动物不是动物,没有自由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镜头下的动物也启发他反省人类生存状态,“我们要向动物学习,鸟儿飞翔五千公里,穿越雷电风暴,却不自我炫耀,然而人类却并不如此,总是做出了一点成就便洋洋自得,动物身上的温和、宽容都是我们人类应该学习的。”

这次研讨会上,雅克·贝汉导演带了一个法语同传,张同道教授听了雅克·贝汉导演美妙的法语发言后,不禁感叹:“我早知道有今天,我就选法语了。”大家都笑了起来。张同道教授表示赞同雅克·贝汉导演的建议:“真正的学问一定来自于实践,并不单单来自书本。虽然我也读过很多无用的书。”大家再次爆笑。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是雅克·贝汉多年的朋友,非常钦佩和尊敬雅克·贝汉导演。“我认识他十五年了,没发现他片子有什么缺点。”

“我们这次研讨会我认为不仅仅是学习雅克·贝汉导演的拍摄技术,更是要反思一些国内与国外纪录片的差距。我们国内做纪录片这行的有个毛病,就是往往自己特别激动,观众特别麻木。往往电影结束,观众已经散去,自己却久久不愿离去。”陈晓卿导演如是说。

他还谈到同样做纪录片的李文举导演,“李文举拍《自然的力量》的斑海豹时,我们就发现国内对动物的基础科学研究很模糊,很多材料需要参照国外的材料,你会发现在国内拍一些动物真的很难。”

“我们常常把纪录片当做一个活儿来做,而雅克·贝汉导演是出于真真正正的兴趣。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他拍完《迁徙的鸟》全家去其中的一个拍摄地旅行,被拍摄过的一只雪雁认出了他,于是就落了下来。那一刻他非常激动。”陈晓卿导演回忆道。

研讨会在业界专家的发言讨论中缓缓落下帷幕,关于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片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奥秘~

1

拍摄《迁徙的鸟》时,雅克·贝汉导演首创了人鸟齐飞的拍摄方式,跟拍人员在两千米的高空与鸟比翼齐飞,与鸟的距离只有1米至50米,非常震撼。他在16年《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谈道:“在《地球四季》中,我们同样采用了这一拍摄方法,这是做我们这一行最大的乐趣之一。”

雅克·贝汉导演和团队拍摄野生动物时需要悄悄地进行拍摄,并不能惊动它们。对于跟拍鸟类则有着十分有趣的前期经历:“小鸟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守在小鸟的身边等它出壳,等到三四个月的时候,我们骑上摩托车,这些鸟就会跟着我们。再等到七八个月的时候,我们开着小型的飞行器,它们就全都跟随着我们一起飞向空中。”

为了拍《迁徙的鸟》,雅克·贝汉导演横跨了五大洲,和飞行中的候鸟群一同飞越大地和海洋,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地,拍摄了460多公里长的胶片,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一个科学考察队。耗资4000多万美元,绝不亚于好莱坞商业大片,拍摄时还动用了军用飞机和巡逻舰。在他眼里纪录片焕发着无穷魅力:“我们就是在获取真实,是靠人的眼睛、行为来表现,不是评价。它展现的是灵魂,用胶片记录下细节,让人们来体会。”

2

无论多完美的拍摄角度,多先进的拍摄技巧,都不是我追求的东西。真实表达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艺术真谛。 ——雅克·贝汉

海洋生活,紧张而又平静。一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鱼群的舞蹈仿佛像非洲舞曲一般,本身也是一种音乐创作。海豚越过海面,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接着换做海底生物的表演,再是鲸鱼将高潮掀开,如此等等。所有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动物们的音乐剧是一门更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海洋的冲击声,海狮的嚎叫声,螃蟹的爬行声,寄居蟹的刨土声……

人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鲨鱼被砍掉鱼翅的镜头是工作室做出来的人工鲨鱼,通过特效进行场景再现。“我们绝对不会为了追求画面而去破坏动物的美丽。”

在《海洋》的结尾处,年过古稀的雅克·贝汉亲自出镜,他牵着片头小男孩的手,在一个灭绝海洋生物的标本纪念馆里逡巡,“身处”浩渺的太空中,看着在宇宙中孤独旋转地这颗蓝色星球。在这一刻,雅克·贝汉将神圣的仪式感推向高潮,生命是神圣的,海洋应当被分享,贪婪的世俗占有欲,毁掉的将不仅仅是海洋。

雅克·贝汉,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脚踏实地将理想付诸现实的人,一个执着的艺术家。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想要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希望他这次的中国之行能带给他更多灵感,让我们共同期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