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peter brook版《李尔王》有感提要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李尔王说“女人是曲意承欢的,而丧失来使父亲欢心的能力后便不如不生。”这句话在三女儿冷漠的回答后被李尔王说出,这是李尔王对于女儿们的某种要求,而缺乏对于女儿们内心甚至是能力的判断,他被表面的顺从所蒙蔽,这是一种轻信与丢弃人本身的判断后送造成的悲剧。
李尔王的喜怒无常,只是因为一句冷漠的回复和女儿们的态度而会雷霆大怒,这样的父亲保留着权力,便是对于她们权力的威胁,也是她们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而国王的让度本身便是一种纲常伦理崩坏的象征,在王室内部是一种父女之间权力与等级转换后所带来的混乱。
李尔王的悲剧是由动作与性格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往往是无法做出及时或者是正确的选择而引发的悲剧,这些选择受制于人本身。
李尔王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国王在女儿家的肆意妄为,其实便是某种狂欢化,此时的他既拥有权力,却不需要对自己的权力负责,不需要再像当国王之时需要维持与治理国家,因此国王的权力开始无休止的膨胀,对于他本身来说便是一种解脱,而对于需要承担治理责任的女儿们便是威胁。
愚人说李尔王“将女儿当作母亲的想法,这是一个孩童的想法。”也是一种伦理秩序的失位。
这是一种同时失去父权与王权的做法,人无法逃离自身的角色,还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对待,人无法脱离地位以及责任,用一种抽象的身份活着,莎士比亚的看法既无奈又真实。如同愚人所说,现在的他只是”李尔的影子。”而这样一个脱离秩序的人,是一种非理性的化身,而接着他的遭遇便是将其拉回现实的过程。
李尔的性格便是典型地会因为愤怒而盖过理性的人,在电影版中,李尔王知道女儿的冷酷后,便在女儿家打砸,之后又回因为理性的回归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格缺陷,在现代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在童年时缺爱的表现,而试图通过过激的行为来获得关注。
愚人认为“李尔应该懂些世故再老。”这句话实在是太符合李尔了,当了一辈子的国王,身居高位,所有人对其的顺从,又如何能够让其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压迫,等级与等级,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压迫。
“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遇不幸之时,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中注定的,做傻瓜也是上天的意旨。”
在暴风雨那一场,镜头出现了被雨淹死的老鼠的形象,象征着人的渺小“就像顽童捉到昆虫一般,为了戏弄的缘故而把我们杀害。”尼采提出上帝已死,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描写中,我们不禁反思,上帝是否存在,为何上帝会对人类的境遇毫不在意,为何世上会有如此不公平的事情,上帝是否真的死了,还是说他与我们的关系,就如同我们如同蝼蚁的关系,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而感到悲伤。如果上帝存在,会不会与我们的想法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