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决定儿女的命运,国家决定父母的命运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前年WHFY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0年代后期的严D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建(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
你曾经对我说过,
永远地爱我,
谁知道你的话儿,
都是在骗我,
你狠心抛弃我,
也不管我死活,
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国家的纠缠。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林愈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