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到犯规的奈飞腐剧,彻底把我撩到了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近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差半年后,终于“回到地球回到家”。
3天前,SpaceX 公理 1 号(AX-1)乘组已坐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传遍了全球。
公理1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私人、全商业化的国际空间站任务。三位来自加拿大、以色列、美国的富豪,为此次旅行支付了 5500 万美元(约 3.59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登上了太空,完成了此次堪称史上最贵的旅行。
有人盛赞这次旅行,“既代表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努力推进近地轨道商业市场的结果,也代表了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更多人将有机会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公理1号上天前一天,纪录片《回到太空》在奈飞上线。
该片讲述了马斯克作为SpaceX创始人,潜心20年制造私人运载火箭的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他们曾凭借纪录片《徒手攀岩》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他们执导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备受业内外认可。
《回到太空》豆瓣评分8.7,颇受好评。
01 重启太空事业
马斯克以敢想敢做闻名全球,他一直有一个太空梦,被人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
年轻时,他每次浏览美国宇航局的网站,都会感慨:“好吧,很难......”
2002年,马斯克想在俄罗斯买火箭,但是失败了。他决定在美国开启自己的航天事业。
美国早期的航天事业十分出色。
1969——1972年,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开辟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版图。
自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火箭问世后,共进行了135次飞行,平均每趟旅程的成本高达16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天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航天事故,航天局便会遭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由于成本过高。2011年,NASA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后来,NASA提出想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运营。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航天技术变成私人专属。
得知此事后,马斯克只好另起炉灶。
02 从零开始
马斯克开启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是与专业的航天人合作。他邀请了有15年火箭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汤姆·穆勒担任公司副总裁。
第二步,马斯克租下了一个仓库,用作火箭制造基地。
第三步,马斯克投入了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人、场地、钱齐全,他们从研制螺丝钉到制造火箭壳,全部从头开始,目标是生产出一架名叫“猎鹰”的火箭。
马斯克告诉大家:“我只有1亿美元,够飞三次。如果三次都没成功,拿不到融资,那公司就会凉凉......”
但是很不幸,猎鹰号火箭前三次试飞全部失败。
2006年,猎鹰号第一次起飞时冷却系统故障,发动机自燃导致火箭坠毁;
2007年,猎鹰号起飞七分钟后,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导致发动机停火,火箭坠毁;
2008年,猎鹰号的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火箭双双坠毁。
三次失败令很多员工倍感疲惫、挫败、焦虑。
一位高管直言:“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家两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马斯克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第一次真正面临精神崩溃。”
但马斯克深知,“你永远不会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他愿意拥抱失败,再次出发。
第四次,马斯克团队终于成功发射火箭,并与NASA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
03 永不放弃
航天飞行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火箭飞行后即坠毁,多数材料只能使用一次。
为了节省成本,马斯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火箭飞行后精准安全着陆,实现火箭的回收利用。
一位火箭专家说,“让火箭着陆确实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你是要让摩天大楼般大小、重达30吨的东西降落在大海中央的指定位置,操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SpaceX的技术部门苦思冥想,在火箭上安装了被称为“网格鳍”的着陆腿、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等装置。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引导火箭飞向着陆地,并使火箭在下降过程中减速,令火箭安稳着陆。
2015年,二号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后,火箭下降时平稳着陆。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的技术研发。
自此,火箭的制造成本下降了十分之一。
SpaceX公司再接再厉,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第一次发射载人火箭时,他们遇到了雷暴天气,安全员提出了延迟发射的建议,马斯克采纳了。
火箭发射时像一枚巨型炸弹,威力强大,稍有不慎便会机毁人亡。
2016年,SpaceX发生了火箭爆炸的意外事故。发射塔、火箭、卫星都在大火中被烧成了断壁残垣。
人类航空史上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阿波罗4A”地面试验起火、“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航空事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是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努力向前。他们深信,“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值得我们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