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功课 + 看后感悟|韦斯·安德森《小行星城》一刷观感 (original) (raw)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小行星城》的视频版影评,这里为文字版脚本」

别担心,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剧透。

主要分享一下看前功课,内容大多来自戛纳首映后的主创采访。

后半部分内容和已经看了的朋友,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看感受。

Part 1 看前功课

首先,我是「放低期待」走进电影院的。

因为戛纳首映后的媒体口碑实在不怎么样。

我鼓起勇气点开的海外评价都说非常一般。

所以我就抱着再怎么样,也要到大银幕去看一下的心理,买了首周四晚上的首场电影票。

多伦多市区就两家电影院在放,第一天晚上还是满场的,韦斯·安德森铁粉不少。

坐在我旁边的外国小哥,一个人来看电影,差点把自己笑抽了,越笑越夸张那种。

可能是我把期待放的太低,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尤其是和很多人一起看,现场的感觉还是挺欢乐的。

所以,我想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看前「放低期待」可能有惊喜!

其次,就是戛纳映后的记者会里,

有提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将会是一个「三幕剧」+「戏中戏」的结构。

相信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

不同的画面比例,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切换,

用来分割不同的层次的叙事,已经是韦斯·安德森的惯用手法了。

所以我们看前只要做好心理准备,

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三幕剧+戏中戏,

电影的「嵌套叙事」会不停的在:

故事的讲述者、戏剧舞台的台前幕后,

以及正在上演的戏剧故事本身之间,来回切换。

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

但是实际观感比《法兰斯特派》要轻松一些,

信息量没有那么大,很多剧情我们都似曾相识,

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为什么了!

最后,就是「尽情享受」眼前的画面。

之所以,前面建议大家「放下期待」,

并且提前了解故事的架构和叙事模式,

就是想让大家在观看电影的时候,

可以放下心理包袱,

不用被看似复杂的戏中戏所困扰,

不用纠结剧情的逻辑和故事隐喻。

这部电影汇集了众多明星卡司。

像斯嘉丽·约翰逊(这次终于不是给狗配音了)

玛格特·罗比,汤姆·汉克斯和布莱恩·科兰斯顿,

伊桑·霍克和乌玛·瑟曼的女儿玛雅·霍克

都算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新面孔。

更有我们熟悉的韦斯·安德森御用班底。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

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等等,

以及更多的亚裔和有色裔阵容。

光是看这群大明星和老戏骨,

像念诗一样朗诵韦斯·安德森极其押韵又华丽的台词,就非常享受了。

由于节奏紧凑,人物众多,

每个演员的能分到镜头和戏份不多,实在是看不够。

以及电影只有少量背景和奇怪的鸟有部分有电脑特效。

我们目之所及的电影场景和道具,

都是像舞台剧一样,人工搭建的。

每一个背景板,每一个道具,

都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

韦斯·安德森就喜欢干这个!

所以要说整部电影是眼睛极大的愉悦,

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层次分明的黑白,

高饱和度的糖果色,稳定的对称构图。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西部小镇,

可可爱爱的路边咖啡馆,

复古加油站和汽车旅馆,

从火车,到自动贩卖机,

每一个场景里的小道具,

仔细看,可能都是彩蛋。

也许是怕大家看腻了糖果色的高饱和度,

中间穿插的黑白场景,

减轻了视觉疲劳的问题。

大家只需要跟着人物,

去经历那些意想不到的剧情,

体验像过山车一样的情绪起伏就好了,

不用太过纠结故事本身。

在我看来,这部《小行星城》就没有一个逻辑主线,

也没有一个吊人胃口的悬疑点或者麦格芬(MacGuffin)。

而是由一连串随机事件组成的。

观看体验比想象中轻松,还是挺有亲近感的。

观看过程中并不会觉得无聊,

电影院的观众们非常享受地

看完了 104 分钟的日常琐碎。

好了,看前功课部分就分享这么多了,

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

能尽情地去享受这部韦斯·安德森新片。

————————剧透线—————————

Part 2 看后感悟

相信看完的朋友们,也许会想,

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演员,熟悉的故事架构,

《小行星城》是不是没有突破呀!

这也是戛纳首映后,

很多外媒影评人的第一感受。

本来特别期待看到一个全新的故事和世界,

结果只是借外星人回应了疫情隔离的故事。

似乎还讲了点「人生大道理」,

什么人生可能本来就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想刷存在感,

就算不明白,也要继续把故事演下去,

没有睡去就不会醒来,等等等等。

整体看下来,我确实也觉得,

韦斯·安德森就是把自己喜欢东西,

一股脑儿地都堆砌在一起了。

首先,就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家庭悲剧」。

这次故事里不仅男主角一家人的儿子,

是个内向害羞的科学怪才,

还聚集了五个这样的奇葩。

他们一起玩背名字游戏的时候,

有种五个 Sheldon 在一起的即视感。

学生们一起搞电台,搞反抗组织,

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常态了。

在《犬之岛》和《法兰斯特派》里有出现过。

其次,就是家庭悲剧的内核。

母亲三周前刚刚去世,

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孩子们。

一下子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自带悲情底色。

纵观韦斯·安德森自己的成长背景,

喜欢文学和戏剧的怪咖,父母的离婚,

他一直在用电影去重复消解生活困境。

例如以父母分居为背景的《天才一族》,

父亲葬礼后的三兄弟如何《穿越大吉岭》等等。

时间仿佛在韦斯·安德森那里是停滞的,

在他的心理永远住着一个天才少年和一个悲伤的男人,

还有一个无奈的老者——通常是比尔·默瑞,不过这次是汤姆·汉克斯。

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有一辆小火车,

满载着他的人物和古怪想法,

穿梭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中。

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十几岁的暑假,

美国军队就是童子军的放大版,

间谍在各个场景里负责搞笑。

《小行星城》西部的核爆实验,

仿佛在为 7 月即将上映的《奥本海默》做预告。

在爱上电影之前,韦斯·安德森先爱上了戏剧。

就像《青春年少》里那样,

他把青春都花在学校戏剧社的排演上了。

在舞台上被演员们包围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他的电影镜头和人物表演,

也一直都很有「戏剧感」,

这也是他独特的作者风格。

这部《小行星城》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戏剧舞台上发生的,

所以镜头的推拉摇移就更加夸张,也不是导演估计炫技,

而是受到戏剧舞台本身的限制,

拍摄的电影人只能这样去运镜。

人物的趣味性,也来自「扮演」的感觉。

比如西部牛仔就真的像是从西部片里走出来的,

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是一位戏剧演员饰演的演员。

在戏里戏外经历着失败的婚姻和家暴,

也是一个有着悲剧底色的人物。

不过整部电影,导演都没有给我们悲伤的机会,

韦斯·安德森可能会让我们难过一秒,

下一秒就会用诙谐幽默的台词消解掉这个气氛,

回归到日常的琐碎中去。

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一部,

韦斯·安德森得,不能再韦斯·安德森的「治愈系」电影。

最后,就是「回应疫情」。

这部电影确实韦斯·安德森是在疫情期间撰写并拍摄完成的。

作为导演,对当下最好的回应,可能就是拍成电影记录下来。

所以,韦斯·安德森让电影里的角色,也经历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隔离。

经历了认知的颠覆,反抗的斗争,以及重新回归日常的循环。

这期间,戏里戏外充满悲欢离合,有人去世,有人陷入热恋。

好事坏事一起发生,最终一场疯狂之后,一切都回归日常。

尘归尘,土归土,男主角一家人也终于埋葬了母亲的骨灰。

把悲剧化为喜剧,再转化为日常。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其实从来不讲什么人生大道理。

例如寻找自由的《犬之岛》和回归本性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次的《小行星城》众人合唱「如果不曾睡去,你就不会醒来的时候」

我还是挺震惊的,因为通常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会这样处理台词。

他一般是这样讲道理的——

男演员从台前走到幕后,对导演抱怨还是不明白这部戏,

导演给了他一个嘴巴说,没关系不明白接着演下去就好。

所以,总结下来,

这部《小行星城》玩了外星人梗,

回应了每个人经历的「隔离期」,

以及我们逐渐回归琐碎的日常。

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和历史隐喻,

只是让我们做好随时被颠覆认知的准备,

毕竟外星人、AI技术变革和下一个奇异点。

哪一个先来我还真不知道。

每个人都背负着悲伤和无奈,

虽然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

但重要的是演好自己的角色,继续走完余下的人生。

尽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抱紧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就够了。

这就是我看完《小行星城》24小时后感受,

也许韦斯·安德森就是单纯地想治愈我们吧!

欢迎分享你的观看感受!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3年6月25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

《四月三周两天》导演蒙吉新片R.M.N

《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极度空间》|看清「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双12你剁手了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小玄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