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俗的片,竟然能让100万人产生共鸣? (original) (raw)
2024-01-19 18:48:22 已编辑 北京
母亲发现许久未见的女儿回了家。
她迎面上前,女儿对她视而不见。
她主动拥抱,女儿却直接从她身体里穿了过去。
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真正的灵异事件。
这位母亲其实是一位从亡者世界回人间休假的鬼妈妈。
鬼妈妈来自近期上线的韩国高分电影——
《3天的休假》
鬼妈妈原名叫福子,她最近在亡灵作文比赛中获得奖励,可以去人间度假三天。
她女儿珍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当教授,是福子生前唯一放不下的人。
因此,她选择的度假胜地就是女儿身边。
然而她回到人间才发现,珍珠早已离开了学校。
目前定居在福子生前住过的小山村里,过着福子生前柴米油盐的生活。
福子恨铁不成钢,她想不通珍珠为啥放弃大好前程,在这里浪费生命。
很快福子就发现了女儿回乡的原因。
竟然是为了她这个去世的母亲。
这让福子很震惊,因为在她看来,母女两人的关系早就到了形同陌路的地步。
比如,她给珍珠打电话,十次有九次都无人接听。
她辛辛苦苦做的小菜,永远被珍珠嫌弃占地方。
女儿在去美国之前,都没来跟她这个血缘上的母亲道别。
福子临死前,也没能见上珍珠最后一面。
珍珠甚至亲口说过,她们根本不是睡在一个屋檐下的关系。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要归结于福子曾经的选择。
她年轻时独自抚养珍珠,一天要打好几份工。
珍珠上学之后,生活开销和学费也越来越多。
福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有钱的男人。
对方提出只要福子不带珍珠进家门,他愿意供珍珠到大学毕业,甚至出国留学。
福子一心想让女儿靠学习改变命运,以后不再像她一样在底层挣扎。
于是答应了男人,把珍珠寄养在了自己亲弟弟家里。
而她则在二婚丈夫家里过着保姆般的生活。
珍珠失去了唯一的家,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直到大学毕业。
福子一切为了女儿的献祭式付出,也成了珍珠一生无法挣脱的枷锁。
福子所做的那些“为你好”的事,让珍珠感到窒息。
从小缺失母亲陪伴的珍珠,长大后也只会用拒绝来回应母亲强加给她的母爱。
福子不怪珍珠不理解自己,但她把遗憾都写进了日记。
福子离世后,珍珠因为这本日记,恨上了那个当初向母亲放狠话的自己。
也恨上了那个为了逃离母亲,远赴美国,却错过最后一面的自己。
珍珠陷入无尽的自责,还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她后悔没有早点告诉母亲,这些遗憾背后的真相。
其实珍珠在去美国前,来看过福子,只是福子不知道。
不接福子的电话,并不是不想接,而是因为太忙。
每次看到想回复,却因为忙到深夜怕打扰福子休息而放弃。
福子在珍珠的心里,也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珍珠未婚夫的妈妈,因为嫌弃福子,想让珍珠做校监的舅舅在婚礼上当主婚人。
珍珠为此直接取消婚约,在她心里只有福子才能坐上那个位置。
其实福子的这些遗憾在写进日记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选择把它们忘了。
因为一个母亲永远不会记得孩子的不好。
但她没想到珍珠因此得了抑郁症。
于是她不顾规定现身,解开了珍珠的心结。
即便代价是她会忘记一切和女儿有关的回忆。
福子在结束假期的时候,给珍珠留了最后一篇日记。
即便福子会忘记女儿,但她还是希望珍珠一百年之后,能再去找妈妈。
以上就是电影的整个故事,看上去非常俗套。
无论是母女亲情主题还是奇幻鬼怪设定,都停留在韩国电影一贯的舒适区里。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故事,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影片刚在流媒体上线,就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单条点赞就高达100多万。
电影从头俗到尾,却还能引发共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的俗套。
首先设定很俗,却契合观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诉求。
“重返”和“穿越”的奇幻设定,在各大电影中已经被用烂了。
这类电影的落点也都殊途同归,看到最后都能总结为俩字儿“拯救”。
要么拯救自我人生,要么拯救情感关系。
拯救自我的电影有很多,比如韩国奇幻喜剧《奇怪的她》。
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奶奶因为一个神奇照相馆,穿越到20岁。
人生重新来过,她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尝试年轻时极其渴望的歌手梦。
她拯救的是现实中曾为梦想遗憾的人生。
《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回到学生时代,利用超前于时代的“才华”改变命运。
直到变成上辈子梦寐以求的成功人士后,才意识到他最想要的还是原本平凡的生活。
夏洛拯救的是现实中自卑又自负的自我。
通过弥补遗憾,从人生价值上实现自我拯救,是“穿越”设定的功能之一。
不过以这类功能为目的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情绪价值,往往比较简单粗暴。
即让观众通过奇幻设定达成的戏剧效果,实现梦想成真的爽感。
最后结局一定会回归现实,传达“把握当下”的核心价值。
而“重返”或“穿越”设定的另一种更高级的功能,是设定本身被赋予意义。
比如曾以50多亿票房,荣登国内影史票房前三的《你好,李焕英》。
贾玲饰演的女儿穿越到母亲的青年时代,落点不是实现穿越者的自我价值。
而是让一个事事为了孩子考虑的母亲,过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
设定的目的,决定了设定本身被赋予了情感价值,不再是单纯制造戏剧冲突的工具。
《3天的休假》设定同样被赋予意义,并且“重返”设定还具有两重功能。
第一重功能是弥补遗憾,达成情感和解。
现实中,人往往在亲人离世之后,遗憾那些没来得及解开的误会。
影片让亡灵重返,弥补的不仅是母亲和女儿的遗憾,还有生者和亡者的遗憾。
利用此类奇幻设定达成子女与父母情感和解的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寒的《乘风破浪》。
不同的是,《3天的休假》中,珍珠与福子的和解早就达成了。
“重返”设定只是传递和解结果的工具,而不是造成和解的原因。
真正让她们不靠解释,就能和解的原因是互相奔赴的“爱”。
第二重功能则是对应影片包含的“陪伴”主题。
福子以亡灵身份重返人间,又要谨遵亡灵规定,不能干扰生人。
既出不了声,也现不了形,唯一能做的是时刻陪在女儿身边。
正如现实中很多人会在思念逝去亲人时,希望他们还在身边一般。
导演用重返设定,达成了这种带有美好希冀的超现实幻想。
要说电影最俗的地方不是设定,而是主题,但它的主题却俗得很现实。
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
有像《你好,李焕英》这种纯以“爱”为核心的类型。
也有像《春潮》这种矛盾尖锐、爱恨交加的类型。
还有像《秋日奏鸣曲》这种互相折磨、恨大于爱的类型。
但我个人认为《3天的休假》属于更现实向的类型。
福子和珍珠的矛盾,一方面源于福子献祭式的付出。
母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行事,忽略女儿真正想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则源于母女二人交流的匮乏。
福子始终怀揣着对珍珠的愧疚,说话带着小心翼翼地讨好。
连叫女儿回家吃饭,都要从自己新砌了一个灶说起。
每次见面都说“没事”“很好”“不用担心”,生怕给女儿造成麻烦。
珍珠则是因为福子无孔不入的关心,压力倍增。
对福子的感情一边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一边不知如何应对只想逃离。
填鸭式父爱母爱和意念化沟通,就是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
影片关于母女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处理得非常自然。
珍珠能够理解母亲用心良苦,但理解不代表接受。
直到母亲死后,珍珠仍在无法原谅福子当年抛弃自己。
母女二人达成的大和解,仍然是爱与怨交织的结果。
最后,电影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得益于导演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细节。
比如福子在车站听到精品店传来的音乐时,瞬间认出那是女儿最喜欢的歌。
她得知女儿喜好的原因,则是来源于她打给珍珠的未接电话。
福子在电话中完整听完女儿手机铃声的次数,远远超过听到珍珠声音的次数。
一首女儿喜欢的歌曲,饱含一个母亲无数次的失望。
福子进城看珍珠,却连一个留宿的机会都没有。
她难过地离开女儿家里,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买了最便宜的甜筒,从天黑坐到天亮。
转头就发短信告诉珍珠,自己已经坐上了回家的车。
而匆匆赶来道歉的珍珠,没有戳破母亲的谎言,就站在店外面,陪福子待了一整夜。
直到福子重返人间,看到珍珠拿着甜筒,坐在她曾坐过的地方时,才明白她的委屈,女儿全都知道。
这支融化的甜筒,就是她们爱意双向奔赴的见证。
不过,电影最戳人的细节,还是珍珠复刻母亲的美食。
一方面她想通过还原味道,制造母亲仍在身边的假象。
另一方面,是在体验母亲制作美食的过程和心情。
在一餐一饭中,替母亲重过一遍如花般的人生。
在同类题材和设定中,《3天的休假》看上去俗套且平淡。
可俗套的故事紧贴现实,平淡的细节处处戳人。
想看电影的小伙伴,记得提前准备好纸巾。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小片片说大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