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是父子:荣梓杉和张颂文 (original) (raw)
大结局没必要是父子《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电视剧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
也许孩子根本不想回家《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电视剧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
《没必要是父子:荣梓杉和张颂文》
以下为看完全16集的电视剧日记 。
1. 荣梓杉的泪:是父,是情?
荣梓杉所饰演的角色,我坚信并非豆豆。不是不能是豆豆,而是没必要。他与张颂文所饰角色的深情拥抱与哭泣,并非源于传统的父子相认之泪。我判断的理由来源于,最后一集名为《一定要记得》,这更像是父亲对小时候子女的深切叮咛,提醒他们铭记家庭与归属,而不是一个孩子说的,我一定不会忘记。更重要的是,剧集并未直接揭示角色的真实身份,也未明确指出孩子即是豆豆。这集的名字,它更多地传达了一种关于记忆与家庭情感的普遍寓意。
在观看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后,我深感这部影片在结尾处留给观众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在相处中产生的情感与血缘关系所带来的亲情,哪一个更真实、更打动人心?影片传达的核心信息其实是,我们应珍惜彼此相处中产生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即便没有血缘的纽带,也能结出果实。比如,当我们在生活中彼此救助、相互扶持,甚至在某些时刻将对方视为亲人,那种情感的真挚与深刻,无需血缘的加持。
谈及血缘关系的价值,或许我们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无疑,我们在当下所拥有的感情,与血缘关系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许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在与父母相处十几年的基础上,我们依旧会遇到新的挚爱。那时,当我们遇到一个伴侣,与之相处仅一两年,却可能发现这个伴侣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并非一定会超过父母,但同样真挚而强烈。最终做下与伴侣相处终身的决定,往往并非基于血缘或长时间的相处,而是基于我们在相处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情感。这些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关心与温暖,让我们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因此,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非天生注定,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相处中用心去经营和珍惜。这种真实、就在身边的情感,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2. 家族自治和血脉传承
谈及《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这部作品视图对于那段时期非常普遍的想抱个男孩子,进行了探寻背后的动因。在剧情的前四集的电视剧日记中,我并未深入聊这些动因,因为它背后是血缘关系的强烈纽带,很难一言蔽之。有段时间,我们时常看到寻亲节目,但是一旦亲人相认,接下来的便是如何重新建立并培养感情的过程,并未有人关心。然而,若这接纳过程中遭遇失败,那么最初的认亲又有多大意义呢?因此,真正的关键并非血缘的相同,而是我们能否在相遇后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与我们原有的环境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他们未必能如我们预期般与我们融洽相处。
在过去的某个阶段,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必须有一个男孩来传承血脉。这种观念在那个时代尤为普遍,以至于有人不惜通过其他途径来抱养男孩。这种现象的发展变化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结尾也有所体现,字幕揭示直到2009年才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DNA血库。这种对男孩的执着,实际上是对传宗接代这一传统观念的强烈体现。我的名字“赵ChuanZhong”便是这种观念的直接体现。我能深切感受到这种观念在我们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流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更为简单的方式离开宗族,拥有家庭。这使得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逐渐变得不再那么必要和合理。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技术力量的跟进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去跟踪一个人的DNA。然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开放和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反思为何非要有一个孩子来继承血脉,这种观念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电影所展现的那个时代,技术力量尚未成熟,但思想的开放和观念的转变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通过探讨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我们过去的社会环境中,血脉关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曾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自我管理,旨在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这种做法在旧有的农耕时代尤为常见,那时信息传递远不如现在高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血缘观念进行家族自治、家族管理的方式已逐渐转向更为广泛的统一管理体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促使着许多人在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
3. 现代观念下的血缘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我曾看过两部电影,一部是《何以为家》,另一部《雄狮》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在印度火车站走失的孩子被尼可·基德曼饰演的角色收养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都探讨了观念变迁中,珍惜当下的人和事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小男孩是否必须是豆豆”这一问题,我认为已无需过多纠结。若你坚持认为这个小男孩必须是豆豆,是警察王仕途强烈执念下找到的儿子,并添加了跟王仕途一样的姓,而非出于王小七自愿的心理认同,那么请你深思我之前所提到的内容。
我更欣赏的是那些能够展现现代意义、强调非血缘关系重要性的作品。在现今这个高楼大厦林立、邻里间沟通稀少的时代,我们往往与邻居并不熟识,家庭也变得更加独立,服从于城市管理的整体框架。在这样的环境下,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会逐渐减弱。因此,我们更需要回归自我和真我,珍惜那些虽无血缘但胜似血缘的关系。有时,我们在朋友或工作中遇到的人,可能比亲戚血脉中的表亲或堂亲更为亲近。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已经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制度,使我们能够不依赖宗族和血缘关系,独立生活,拥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认为这是一种更为进步的观念,它鼓励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建立更为真挚的人际关系。
4. 少年为什么看不到影子?
对于电视剧《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这个独特的剧名,我深感其寓意深远。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这个名字背后的深意。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描绘了一个孩子无法看到自己的影子,暗示他生活在边杰的阴影下,代替着边杰的身份,使得他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这正是剧情对片名的直接诠释。
然而,我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并不仅止于此。我认为,《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这个名字还蕴含了另一层深意。他可能象征着这个孩子在影子的世界中长大,他的世界里充满了不干净和污秽的东西。他目睹了人性的种种阴暗面,但这也让他认识到,这些阴暗面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充满本能的环境中成长,当他融入我们相对善良的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原有的那种更接近人性本真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纯真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状态。因此,他成为了一个“看不见影子的少年”。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他可能象征着一个始终顺光前行的少年,影子始终在他的身后。他的生活极其纯洁和善良,不会被世俗的纷扰所干扰和左右。这种状态充满了积极和纯洁的能量,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同样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剧名。
观看完这16集的短剧后,我深感它不仅反思了家庭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给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建议。那就是在放下家庭和血脉的束缚后,我们也能培养出真挚的情感。这与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深刻挖掘的父母溺爱孩子所带来的伤痛问题相呼应。《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父子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所以,不是小七不能是豆豆,而是没必要。
《 这样的家,不回也罢》
以下为看完前4集的电视剧日记。
1. 光鲜亮丽后“看不见”的压力
之前在观看电影《河边的错误》时,我深感惊讶。在中国的电影银幕上,终于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警察形象,一个过得并不好的普通人警察。在以前的大型晚会或节目中,警察、老师和医生等职业总是被赞美和歌颂,就像我母亲作为一名老师那样。但在这部电影中,警察为了立功而陷入困境,甚至家庭也近乎支离破碎。后来我才了解到,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华的小说。电影取得了四五个亿的票房成绩,我认为这离不开余华在文学圈的地位和他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
今天,我在影视作品《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再次看到了对警察职业的深入剖析。这部电视剧延续了《河边的错误》所探讨的问题,朱一龙和张颂文的角色,仿佛达到了时间线上的衔接。《河边的错误》中,这位警察与他的教师妻子共同养育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能顺利成长。在《河边的错误》的幻觉片段中,警察似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余华的原著中,这位警察最终患上了精神病。
工作和环境的压力导致他陷入如此境地,让我觉得《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就像是《河边的错误》的续集。如果这位警察有了孩子,他的生活真的会变得更好吗?或者,他为了让孩子顺利生活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强烈的成功欲望,真的能被合理化吗?他的诉求真的能得到满足吗?我很高兴在电视剧中再次看到这样的角色。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一代人面临着职业压力和欲望的渴求,有时言不由衷。《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则进一步探讨了传宗接代、喜欢孩子以及渴望孩子过好一生对这些家庭的影响。与之前我们看过的电影《学爸》相比,该剧更深入地探讨了渴望孩子成功的巨大影响力,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则将这一主题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2. 高考日开播的热搜新宠
今天是2024年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北京今天一直下雨,这种天气在北京很少见,感觉就像南方的天气一样。中午不打算休息了,喝杯咖啡后,下午得赶紧开始工作,因为已经加班一周了,这一周对我来说相当忙碌。不过,即使再忙,我也想在今天,也就是《看不见影子的少年》首播日的隔天,记录下我昨晚看完前四集后的一些想法。所以,这篇电影日记要记录的是我对电视剧《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观后感。
在开场白里提到的内容,其实是我对导演周全在《西小河的夏天》中,对我这个34岁左右的人成长环境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的延续。《西小河的夏天》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缘分。那一年在北京电影节,我无意中买了这部电影的票,当时对导演和电影内容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我偶然参加了附近的一个儿童片交流会,就在那里认识了导演周全。他当时刚从国外学电影归来,对国内电影界的前辈帮助他充满感激。他的处女作《西小河的夏天》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当时主持人沙丹问几位年轻导演下一步的计划,周全提到他想尝试一种能满足市场诉求的商业类型电视剧。在我看来,当时的国产电影导演走向了两个极端:一部分被商业化束缚,另一部分则专注于发掘伤痛以吸引关注。看到周全在完成处女作后选择尝试商业类型的电视剧,我深感意外。那时我还没意识到,手机和自媒体的普及会导致电视的存在感发生变化。
现在电影院票价昂贵,它吸引的已不再是那些思考较浅的观众,而是思考较深的观众。像我妈妈那样,退休后一边做菜一边看电视剧的人,现在已经转移到了一边切菜一边看短视频和听直播。电视屏幕则变成了像我这样34岁的人回家后投影点播观看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创作迎来了高潮,《繁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创作的巨大价值。周全导演在2018年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计划,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这部作品终于问世,我觉得它的制作周期堪比甚至超过了电影,现在时机刚刚好。
3. 教师子弟的压力
我之前提到的《河边的错误》,它对许多职业中不太光鲜的一面进行了探讨和反思,这种深度剖析在我看来非常珍贵。这部作品的出现时机恰到好处,就在前两天,《我的阿勒泰》以一位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角,用强烈的反文青风格,以阿勒泰风光为主线,创作了一部极具个人价值观的作品。该作品对性别、环境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很多电影院现在需要播放和探讨的主题。因此,我特别想花些时间,深入聊聊我对《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想法。
回到我的开场白,我始终认为,作为教师子弟,我们身上会比普通孩子更有压力。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男孩,我看到一些教师家庭的女孩也有同样的问题。《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再次关注了年轻人在父母强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成长。现在,我们来聊聊前四集的剧情以及对后面12集的预测。
在观看前四集时,我以为第一集中小男孩晚上发生的事情和他被警察认出的情节会拖很长时间,但没想到剧情进展迅速。我和妻子一起看时,她敏锐地注意到,第一集幼儿园放学时孩子叫的是“金叔叔”,而在第二集就已经改称“爸爸”。从第一集开始,我们就能隐约感觉到两个孩子身份上的混淆和交错。编剧在这里巧妙地埋下了伏笔,让我们不清楚那位父亲和养父是否真的知道孩子那天晚上做了什么,他们是否在装傻。到了第二集,我们基本可以明确他们确实在装傻。而第二集的悬念主要来自于这个家庭接纳这个孩子时,孩子自己的反应。他是会迅速融入这个家庭,还是继续在庆爷的安排下偷家里的东西,这是对孩子的一个考验。
第三集揭开了第二集留下的伏笔,观看时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个孩子在融入新家庭的过程中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和压力,就像《变形计》中的转变一样。到了第四集,家庭开始真正接纳他,而张颂文饰演的警察则渴望将孩子心理上的归属感转移到自己身上。我们发现,第四集的焦点更多转向了张颂文,他深切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回并回到身边。然而,在妻子遗像前,他明确承认这个孩子并非他的亲生骨肉。每一集,每个角色的生活目标和立场都会发生微妙的错位,这种错位是保持剧集悬念的绝佳手法。这种轻微的反转与电影中的大反转不同,它更注重在情感上引导观众,给出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认为这四集在悬念的保留上做得相当出色。
在制作这种电视剧时,即使是像王家卫这样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也会考虑到观众可能在不同场景下观看,如一边切菜一边看电视。因此,悬念的解释和伏笔的埋藏就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深奥和隐秘。电视剧会更多地使用闪回手法,但编剧和制作者需要注意,多次闪回时可以通过改变返回的视角或观察主体来增加层次感,使闪回更具深度和变化。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三种闪回方式:一种带有强烈日期标注,另一种则通过渐黄的影调来表现。当这两种闪回足够多次出现后,与现在的内容交叉剪辑时,就无需再做额外提示,出现了第三种交叉剪辑。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流畅,虽然故事时间线复杂、人物设定多次错位,但高超的剧情、画面和声音衔接让观众感觉自然连贯,不会跳戏。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错位中,我们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4. 孩子到底是谁的?
接下来,我想深入探讨我在开场白中提及的剧情内容。我们常常关注孩子是否应该回到自己家中,但我想提出一个不同的视角:有没有想过,有时孩子可能并不愿意回家?这个设定相当大胆,尽管后续12集的剧情尚未展开,我不确定是否会涉及这样的情节。然而,我的感触是,有时候孩子选择离家并非被迫,而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决定。从剧情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小男孩对庆爷所在环境的强烈归属感。尽管庆爷在前四集中并未出现,但我相信他不会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愚蠢反派。我更倾向于认为,庆爷可能是一个收容离家出走孩子的场所负责人,他靠手艺养活这些孩子,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获得身份认同的环境。尽管他们没有身份证,但在庆爷这里,他们可能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这个视角在观看前四集时可能并不明显。
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的身世有三种可能。首先,他可能是金叔叔的养子。也许当年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比如为了救一个小孩与人贩子发生冲突,因此选择离家消失。三年后,他可能想念母亲,于是回来探望。这是目前剧情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次,这个小男孩可能是张颂文的孩子。但这种可能性较低,因为人贩子声称那个孩子已经生病去世,而目前的叙事逻辑实际上并不会捏造错误信息,而是通过不透露完整内容,来制造悬念,所以这个信息并未被证实为谎言。因此,按照这个设定推算,那个孩子可能确实已经去世。在前四集中,并没有出现与此相矛盾的画面,只是有些内容尚未揭示,需要我们自行补充。最后一种可能是,他只是一个与这两个孩子相似的路人,既不属于金叔叔家,也不属于张颂文家。他可能小时候被庆爷收养,在完成任务时卷入了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渴望之中。
我认为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就像我最近看的吕克·贝松的《狗神》一样,其中的大佬身边养的所有狗,都可以被理解为电影中小男孩的角色设定。庆爷则类似于《狗神》中穿坐轮椅的大佬角色,他被社会边缘化后,建立了一个与狗共处的社群,帮助社会资金流动。他并非为了金钱,而是希望促进社会流动。这种设定在我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最终的剧情走向还有整整12集的内容来展现,目前这个故事的可能性非常丰富。已经播出的四集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两小时电影故事,我暂且认为它是比较完整的,并在此记录下我的电影日记。
5. 重逢与遗弃:一只猫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个人故事,这个故事因看这个剧集而让我再次释然。这件事就像是我胸口的一块疤痕,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尤其在我们交通不便的时候,它一直困扰着我。现在,我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医生曾说过,只要将心事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能够描述的问题,就不再是真正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疫情期间,我经常在手机上刷小猫的视频。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只小猫,它非常像我以前租房时小区里合租室友养的那只猫。我甚至还加了那个室友的微信,把直播视频里的猫发给他看,但发现自己已经被他拉黑。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那只猫很眼熟,它的鼻子上有点脏,可能是老了或者生病了。我不清楚这些直播镜头是否是为了盈利,也不确定这些猫是否真的是流浪猫。但不管怎样,应该是有直播机构为流浪猫架设了这些摄像头,让观众花钱投喂它们,使这些猫在网上火了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去以前的小区找找那个直播摄像头的机位,根据机位和那只猫来推测具体位置。后来,我真的找到了那个机位和那只猫。当猫看到我时,它显得非常震惊。虽然那只猫是我合租室友养的,但他陪伴它的时间并不多。在我们合租的时候,我陪伴那只猫的时间更长。因此,当我出现时,那只猫一直蹭着我的腿,不愿离开。我心软了,但考虑到我刚结婚,实际上不太可能再养猫了。在猫蹭了很久之后,我试着抱起它,去找我的合租室友。当我敲门时,发现室友仍然住在那里。他看到我抱着猫非常震惊,甚至说不出话来。他问我怎么把猫带回来了,我告诉他我在楼下捡到了这只猫,想看看他是否还住在这里。他确认了这只猫是他的,并表示愿意继续养它。于是,我就把猫留给了他,然后离开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让猫和主人得以重聚。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在那个摄像头里看到了这只猫。当我再次去找室友时,我发现他家里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一个带着直播设备的团队。我询问他们是否在用自己养的猫赚钱,他们否认了。室友解释说,猫只是刚好跑到楼下了,他一会会去把它叫回来。我感到有些生气,觉得他们对猫没有感情,只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为了避免尴尬,我说我先下去帮忙找猫。在摄像头附近找到猫后,我把它带回了室友家。然而,那只猫在室友家里表现得非常紧张,与在室外和我亲近的态度截然不同。我看到室友热情地准备猫粮,但猫却不敢去吃。从猫的脸上,我仿佛读到了它的心声:“我不配吃这些猫粮。”我感到非常心疼,觉得这只猫很可怜。我跟室友说,如果猫缺猫粮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我可以出钱购买。但他表示家里猫粮很多,不缺这些。我叮嘱他要好好照顾猫,不要让它们走丢。
然而,之后我每次去那个小区,仍然能看到那只猫在四处流浪,这让我感到非常伤心。我不再去找那个主人,也不再敦促他应尽到照顾猫的职责。这件事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由于交通不便,我无法经常去看望那只猫。那段时间,我经常做噩梦,梦中那只猫变成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亲生妈妈抛弃,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他在一个机构,为机构赚钱。每当我从这个梦中醒来,我都会想到那只可怜的猫。我开始思考,如果那只猫是一个孩子,它会想回家吗?它能回家吗?它回家后,有资格吃家里的猫粮吗?在看过《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后,我觉得我的某些记忆被唤醒了。
6. 父母怎么面对厌子情绪?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认为父母天生就应该喜欢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许多父母在孩子受到外界质疑时,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指责。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小火车》,里面的一个孩子因为被村里的人说是小偷,他的父亲感到极度羞辱。他的父亲是铁匠,竟然用一块烧红的铁烫伤了孩子的胳膊。《小火车》的原作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作者的短篇小说《小偷》,与剧集的主题颇为相似。
这让我开始思考,父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养猫的人又是否真的爱他们的猫呢?还是他们更在意宠物对他们的依赖,以此来体现自己作为父母或主人的社会价值?昨晚看《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时,这个想法再次浮现,让我感到难以接受。相比之下,我成长的环境其实相当优越,虽然我也在农村长大,但我从未因为吃不起零食或喝不起饮料而担忧。然而,在看到那只流浪猫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些孩子,自卑到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因为他们从未得到过别人的爱。我曾问过我妈妈,她这么爱我,是为了向同事炫耀她的生活质量,还是真的爱我。她回答说是真的爱我。然而,我从未想过,有些孩子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不配拥有别人的爱。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的庆爷照顾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孤儿,他假想自己的妈妈是老师,爸爸是警察,并不是剧情的2个家庭的真实的孩子。
我们应该将视角重新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纠结于为什么这两家必须有一个孩子。以张颂文饰演的警察为例,当孩子消失后,难道他的人生就此终结了吗?许多人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我村里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小时候我去他们家时,看到他们仍然摆放着包含已故孩子的合影。多年过去了,那张照片还在,导致我都不敢再去拜访。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换成遗像,坦然面对现实,而不是假装孩子还在身边,无法从过去走出来。真正需要做的是努力走出自己设定的牢笼,因为错误的责任并不全在你。比如,张颂文饰演的角色因为接孩子迟到而自责,将偶然因素变成封锁自己一生的枷锁。我觉得张颂文饰演的警察角色,执念过深。
另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和睦且生活质量不错,但他们处理得真的好吗?孩子回家后,父亲每次与他交流都会以质疑结束:“你又出去闯祸了吗?”“你又打架了吗?”“你又不好好学习了吗?”这种心理暗示让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纳。作为父亲,如果你无法真心喜欢一个非亲生的孩子,可以坦白地说:“我是你叔叔,虽然我不能像父亲那样爱你,但我们可以做朋友。你需要帮助时,我会尽力。我不强求你叫我爸爸,我们可以和平相处。”然而,这种坦荡的态度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社会期望继父必须扮演父亲的角色,这是过去30年来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的重担。
这两个家庭对孩子来说都不完美。也许后来出现的庆爷才让孩子找到了归属感。他可能幻想自己拥有两个更好的家庭,有一个更出色的父亲。然而,当这种幻想成真时,或许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美好。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学会独立。我最近和妻子讨论未来孩子的问题时表示,我不太想要男孩,因为我觉得男孩天生会与父亲产生冲突。男孩继承父姓的制度让我深感困惑。我很早就和妻子分享过这个观点:这种习惯可能是源于男性在社会中的参与感不强。血脉联系在母亲与孩子之间非常强烈,我能深刻感受到自己与母亲的紧密联系。然而,我与父亲之间却存在许多矛盾,沟通困难。他曾问我为什么不能理解他,我当时很惊讶地回答:“爸爸,你一辈子做小买卖,没伺候过几个领导,难道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理解你吗?你是孤独的。”现在父亲有些老年痴呆,我不忍心再说这些话,希望他的世界能更单纯一些。
7. AI时代,重新定义“家庭”
有点偏离主题了,但总的来说,我感觉即使是作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应保持一种各自独立、和谐共处的状态。如果双方都不能安好,那么责任并不应完全归咎于彼此。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过程中,孩子常常通过蛮横或欺骗的方式,无论是展现可爱还是哭闹,从父母那里获取好处。父母则像养猫一样养育着孩子。然而,当孩子逐渐独立,能够自己赚钱生活时,需要进行一种转变。如果这个转变是自然而然的,像我考上大学后离开家五年,在北京工作,这样的转变会比较顺利。但如果是非自然的转变,比如突然有一天你必须接受孩子要离开家、独立生活,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停滞在孩子离家的那一天,这样并不好。
最后,我想说一个根本的问题:血脉、姓氏等,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逻辑性。为什么孩子拥有与你相同的姓氏,就必须承担你的使命,在这个世界上承受压力生活呢?因此,这个故事对我而言,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对姓氏、血脉以及为人父母的执念。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放下这些执念。过去,我们有人口增长目标,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比如中关村写字楼等建筑的发展。但从2024年开始,社会的繁荣发展还与人口总数有关吗?智能机械化、AI生产能否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是否都应该回归自我?孩子不应承受过大的压力,父母也不应把孩子当作自己墙上的一块奖状。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电视剧《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前4集的观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