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都给我死:) (original) (raw)

Lu 评论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5

2024-06-15 00:40:11 已编辑 上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siff第一场。我纯对3D制作纪录片好奇,看之前只草草扫了一眼Anselm Kiefer的Instagram确认他作品视觉上不是我的菜,但整体真的特别惊喜。

1)用 3D 来制作纪录片实在是太棒了吧!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对国内院线转制3D的嫌弃所以极少去影院看3D电影,很容易生理不适,但为了3D纪录片我可以每周走进影院(前提是好看)。对我来说 3D 能带来的「现场感」一定是需要 relatable 的,那些过于宏大的、想象中的、绚烂的场面在我的审美上越来越趋同我越来越欣赏不来,我想要看到真实的世界不是一群世界观狭隘得不行的人在那YY——事实也是吧,顺手吐槽switch游戏宝可梦阿尔宙斯也太像塞尔达了,全方位地像。

2)当代艺术是个过程。比起观赏最后的成品,「创造」的过程其实更值得看

不停想起蔡国强,蔡老师下一部纪录片也这么做吧,一定非常好看,而且更有观赏性。技术的进步其实主要是摄影摄像工具的进步让艺术创作可以时刻被记录,整个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阐释作品的过程。想起前两天听《这集我看过》最新一集聊宫崎骏也才知道宫崎骏在创作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记录整个过程,相当于每个作品都会附带一个纪录片,但我对动画的制作过程兴趣并不是很大。

3)理解人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在严格的天主家庭长大,跟父亲关系并不好,70年代希特勒占领动作这个作品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能遗忘——制造了很大的争议。两个非常明确的感受:1. 如果是为了创作的主题,那这种创作的心情/状态实在是太痛苦了 2. 如果是为了不忘记的创作,那作为人活着的心情实在是太痛苦了——突然就理解了他的作品&我的不适&蔡国强的作品!(再次),这是他赎罪的方式吗。

虽然他自己说已经不再信教了,但在影片中看他的作品以及听他讲话还是觉得这样带着巨大的痛苦去创作的行为,仿佛一种赎罪,看他创作的过程无法不对号入座这是天主教徒的苦修。作为一个吃不了苦的人我确实是很抗拒他的作品。

同时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蔡国强的作品,以及蔡国强的作品——从自己的家(人)和家乡当中汲取能量不断接受自己,用爆破这种看似破坏性强但实际很坦率很张扬的形式和世界对话,蔡国强是向外的(甚至会和那么多品牌有商业合作也是因为爆炸在很多意义上都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我在很多地方想要做到的。

但 Anselm Kiefer 不是,我感受到他一直背着巨大的十字架,他自己的和德国的。我甚至觉得他可以有巨大的破坏能力和实力,庆幸他成为了一个艺术家而没有去做坏事……call back 去年看的卡特兰这部纪录片了。

一些花边和吐槽

1)哥的家底也太厚实了?吧!整个观影过程:巴黎仓库可以这么大哥肯定巨有钱,看到早年欧洲不同地方的仓库——确认*2,看到小时候的家庭合照背景是庄园猜测家底一定很厚实——确认*3。但网上找了一圈没找到太多信息,维基上看到他在2017年入选成为德国商务月刊Manager Magazin最有钱的1001个人

2)所有配乐诗朗诵都给我死 :)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