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奇妙夜最符合当下情绪的一句话 (original) (raw)
2024-07-07 18🔞20 已编辑 北京
看了三季“喜剧大会”,发现今年观众对煽情尤其抵制,煽情已成为新的喜剧公敌(包括很多创作者也不喜欢),几乎到了有点非乐子情绪就会被担心煽情的程度。
其实非乐子情绪在触及更深刻的生命主题时是一定会发生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生老病死、人生理想,只要创作者触及相关主题,就不可能完全回避——而当下找乐子的普遍心态就是消解深刻,回避情绪。
不过有情绪和煽情还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不加节制的煽情。正面有效的“情绪”带给观众的,应该是《小品的世界》中吕严的这个回应——
“这样还小品吗?”
“(点头),但还蛮酷的。”
当一部精巧的作品(指小品)尝试触及深刻的东西,它最好是点到为止(受作品篇幅决定),不然就会情绪失衡,作品节奏也会失衡(比如小品的世界中吕严对父母直接离婚的吐槽)。
我们对于小品的期待大概是这样,它是甜品,可以有说法、讲究、文化背景,但终究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最好是留白的,是在某个情绪上的撩拨,你内心一动,它的任务就完成了。
而这一动是靠理智难以抵制的,它不是被煽动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且被撩拨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比如八十一难的渡世人还是渡一人,有人很感动有人觉得很平;还有大劫案里上班族的呐喊,那句“你凭什么”就是戳打工人的愤怒点,但很快就转走了,被“除非你把打卡机带走”的搞笑消解。
这个时候被撩拨的观众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就你小子是不是有在煽情啊,瞬间防御,然后发现假警报——但……还蛮酷的。
我觉得这个防御是观众被煽情折腾过太多次了,尤其短视频时代,情绪经济我们都是受害者,小品又很多都是前干后煽,观众和创作者的信任变得脆弱。因为我们总说拒绝深刻,但人就是无法拒绝被打动,所以创作者如果利用这种巴浦洛夫效应创作,是很让人沮丧的。
不过,至少《喜剧大赛》这三季的口碑还是让观众对喜人增加了信任感,相信他们的作品是可以触及深刻情绪,同时可以蛮酷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唐书钰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