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单飞,桃花坞的风还能吹多久? (original) (raw)
2024-12-17 16:22:04 已编辑 湖北
《五十公里桃花坞》成就“坞学”,但第四季肉眼可见地进入到瓶颈期。
正如冷眼在《五十公里桃花坞》第四季:熟悉的尴尬,但是无聊写到的,“一旦是大部分人的重复,对于社交的挖掘就会越来越少,节目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单一”。特别是最具看点的650电台的解散,已经说明了不管是650四个人还是节目组,都近乎“江郎才尽”。
但650团综《团建不能停》第一期,却是给冷眼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可以说是从头笑到尾。
同时,桃花坞会员衍生节目《桃花坞开放中》也已经播到了第三季。冷眼注意到,桃花坞渐渐开始解除与常驻MC的强绑定,老坞民试图走出去,而新的年轻人也试图走进来。
而走出去的《团建不能停》与走进来的《桃花坞开放中》,又会给桃花坞带来怎样的不同?今天我们来聊聊看。
人、事、场的重新匹配
先聊聊650的新节目,《团建不能停》。
其实还是延续桃花坞的故事,汪苏泷、李雪琴、徐志胜、李嘉琦开办的650电台走出桃花坞,开办新的650脸挺大团建公司,承接娱乐圈各式brief,花式整活。换句话说,就是借“团建”的由头邀请圈内好友,650策划一系列的活动让嘉宾一起玩。
节目主打的是650之间的原生关系,四季桃花坞的积累可以让他们迅速建立起情感连接。
比如节目第一期就是650自己的军训团建,上一秒还在办公室大喊“让世界听见650”的企业愿景,下一秒就被拉到军训基地。一脸懵的650成员们还来不及跟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就要在5分钟内把身上精致的职业装换成训练服,在憋笑中接受徐志胜的锐评。
快速的节奏,极具反差感的场景,完全颠覆了桃花坞650四个人的固有形象,而他们之间极度的了解,又无法接受队友突如其来的一本正经,面对面的憋笑,看着互相之间的“被恶搞”,同样也感染着屏幕外的观众,在节目还未过半,就已点燃情绪的高潮。随着后续的光脚脱袜子大赛,李嘉琦的“隔夜袜”名场面更是让情绪不断迭起,从头到尾都笑点满满。
但同时,互相足够了解的他们也有着极高的凝聚力,在徐志胜走不好训练步伐时,其他三人在一边鼓励,百米接力赛李雪琴腰伤,其他三人揽下责任,没有一个人拉跨,也让观众看到了充满团魂的650。
走出桃花坞的650,不仅仅是讲述更多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试图挖掘更为独特的内容风格。
而“抽象”,就是《团建不能停》的关键词。
第一期从办公室打工人直接去军训;
第二期用“过家家”的形式策划一场“全自动”的环球旅行;
第三期黄宣和仁科两个极度抽象灵魂的碰撞,让I人650成为E人的玩具;
甚至到第四期直接开拍以徐志胜为男主的短剧;
虽然都是桃花坞的老熟人,但不走寻常路的策划,却是完全区别于桃花坞的乌托邦式风格,而极度抽象的游戏也让《团建不能停》有了独属于650的“活人微癫”感。
有走出去的老坞民,当然也有走进来的新坞民。
另一档衍生节目《桃花坞开放中》,定位是“桃花坞青春版”,让一群爱豆用更年轻活力的方式点燃桃花坞这个社区。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为了让爱豆们和桃花坞这个IP融合得更好,不仅场景完整保留了桃花坞的经典地标,也沿用了桃花坞的活动玩法,甚至用“山野音乐节”的方式将年轻爱豆的舞台和桃花坞的社区结合起来。
比如节目中的嘉宾可以通过做社区任务,攒桃花币购买舞台,像喻言就是竞选上了桃花坞的粉刷工,通过打工攒钱买到了solo舞台。除此之外,节目还让嘉宾们自由组合,带来多人舞台的合作惊喜,但一切的展现都必须满足在桃花坞打工赚钱的前提。
而从制作的角度来看,冷眼也认为《桃花坞开放中》让桃花坞和爱豆结合,是一个极为聪明的选择。选秀之后,市场上就鲜少舞台,而粉丝们又有观看舞台的需求,相比于为声量不大的爱豆们打造昂贵的舞台秀,以低成本的社群方式将多名爱豆聚集在一起,既能进行轻快的生活流叙事,也能呈现够燃的音乐节式舞台,满足了爱豆和粉丝的双向需求。
两档节目很明显地可以看到,桃花坞在重新匹配人、事、场,开拓更新更灵活的玩法,这样不管是《桃花坞开放中》的从模式到人,还是《团建不能停》的从人到模式,桃花坞都在不断探索IP新的可能。
形式上的量身定制,少点意思
当然,两档节目各有千秋,也就各有优劣。
有点遗憾的是,在这两档节目中,不仅650没有真真正正走出去,爱豆们也没有真真正正走进来。
《团建不能停》当前的核心问题在于,主角错位,重点混乱。
《团建不能停》的设定是为娱乐圈客户提供团建业务,那么节目组就必须明确节目的主要内容是650的创意策划过程,还是客户的团建过程。
像是第一期中,650四个人参与为期两天一夜的军训团建,主角当然是650,充满反差的团建故事也笑点满满。
但到了第二期,650为孟子义、宋妍霏、呼兰、鸟鸟这些老坞民策划的抽象派环球之旅,则把重点放在了四位客户如何被650引导参与团建,完成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任务,几乎没有呈现650策划的过程,也没有让650作为一个部分参与到游戏环节中。
也就是说,650仍像是在桃花坞中,只是承担了主持团的角色,却并不是节目的主体。
第三期也是这样,具有同样抽象灵魂的黄宣和仁科一见如故,迅速就能get到对方的点,两个人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极具看点,而650的风格与他们完全不搭,始终融入不进去,节目观感割裂,只能靠一些小游戏将他们糅合在一起。
一言以蔽之,为了650点开看节目的观众,竟然看不到650。
作为核心看点的650,高光片段太少了,内容侧重点的失衡让本应是主角的他们失掉了一些应有的精彩。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节目主打粉丝向,《团建不能停》也存在着一定观看门槛的问题。
能get到节目的观众不仅仅必须看过《五十公里桃花坞》,还得是忠实观众。观众需要深度理解650为什么要针对客户做这样的团建设计,以及每个活动的出发点和反应点是什么。
否则,作为一个路人,只会觉得节目的笑点莫名其妙且尴尬。
其实,节目组大可不必完全沿用650在桃花坞中的定位。桃花坞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650电台只是其中一个业态,它的存在是能够将坞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喜欢650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四个人风格的契合,互相理解的默契,至于业务做得怎么样,其实并不重要。
所以,哪怕让650走出去,单独去做一个团综,也并不一定要把重点完全放在他们的功能性上。观众更想看的是他们4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仅仅是让650体验不一样的事情,就足够有意思了。所以在第一期中,650打破既有印象的军训团建就很有效果,反倒是为别人做策划时,充满“社畜感”,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亮点。
而《桃花坞开放中》却是反过来,缺乏亮点的人物支撑不起这个场景。
一方面,这些爱豆们缺乏差异性,年龄相似、职业相似、人生路径相似,甚至被爱豆体系规训到性格相似。
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那么熟悉彼此,既缺少足够成熟的原生关系,也无法向对方展露出太多真实的所思所想。
因此,当缺乏了差异的碰撞、情感的链接,《桃花坞开放中》是没有办法延展出像《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样深刻的社交议题的,他们多数时间只能在社区里玩一些不痛不痒的游戏,节目非常像是年轻人的“轰趴”,来满足粉丝的观看需求。
可令人头大的是,桃花坞的慢综场景,实际上又与年轻人时尚、潮流、搞怪的特质没有那么匹配,这也就导致桃花坞只是作了一个背景板,《桃花坞开放中》也只能复刻《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经典话题和桥段,却很难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亮点片段。
与《桃花坞开放中》节目动机类似的,大家可能很容易联想到《欢迎来到蘑菇屋》,同样是借由另外一档节目的场景搭建,却让0713再就业男团实现了翻红。
但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老生常谈的“人码对了”,节目最重要的是捕捉到了0713原生关系中最具独特的亮点,即“互损”的相处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内容尝试,比如答题环节的“贴脸开大”,共同创作《活该》的华彩段落。
而并非排列组合,简单地复制出一档“0713版”《向往的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反观《桃花坞开放中》,冷眼认为节目可以汲取经验,未来在内容上有寻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有所侧重。
要么邀请一些极具差异性的新人,哪怕是唱跳歌手、rapper和民谣歌手们,做一档真正聚焦社交的“桃花坞青春版”。
要么就将“宠粉”进行到底,主角还是爱豆们,借桃花坞的场景将“山野音乐节”的售后做到极致,侧重舞台、音乐和合作表演,抛弃过于复杂的社区运营机制,甚至将桃花坞这个社区和线下联动,给粉丝最想看的治愈、狂欢和快乐。
当然,冷眼也发现,在《桃花坞开放中》的第三季,音乐节舞台的现场已经不像是前两季,只让嘉宾自己坐在下面自娱自乐。舞台前已经有了更多的现场观众,有音乐节的桃花坞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年轻人的狂欢社区。
这是冷眼十分期待的方向,期待节目可以再接再厉。
聊了这么多,通过拆解两档衍生节目来分析《五十公里桃花坞》综艺曲线的第二个增长点,冷眼想说,综艺IP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很明显,将不再是仅仅是将一档综艺做成N代,而是完全可以将节目中的人、事、场单独摘出来,保留一部分原IP的特色,再加入新的创新内容。
《五十公里桃花坞》、《向往的生活》、《明星大侦探》已经有这样的尝试,像《朋友请听好》、《亲爱的客栈》、《灿烂的花园》这样的强场景属性的综艺也可以在场景闲置期,来一场小范围的试验,尝试做出一档新内容。
而大热综艺里走出来的热门团体,更不必说其自带的流量了。可惜,大多数的节目目前还只停留在挖掘团体中人的关系,其实不妨也把原节目中的设定直接带出来,就像是《种地吧》中十个勤天走入大大小小的节目,都不忘提及自己新农人的身份,这就让观众们完完全全记住了他们的特色与角色定位。
旧+新,走进来和走出去,说不定可以成就一场双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冷眼看电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