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和绅士 荒诞和真实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课作业)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标签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托于上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大萧条,正如影片开头的字幕揭示的:“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电影放大了在动荡中不可阻挡的现实条件下小人物卑微的生存处境,是对千千万万普通工人贫穷无奈命运的关照,也是对以掠夺为积累方式的垄断性经济制度的讨伐。虽然卓别林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一直是他的“滑稽”,但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捧腹大笑的同时,似乎也并不能产生单纯的愉悦和快乐之感,而是时刻被提醒着,去注视那些底层民众难以为继的艰难和“上流人士”骄奢淫逸的对比,以及在绝境中人性所折射出的坚强和善良的光芒。
本文将从影片的内容主题,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以矛盾分析的方法做一些浅陋的解读。
一、 机器与人的战争
如前文所述,本片的背景是1930年左右美国工业因为机器的大量使用而使大批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经济浪潮和社会危机,可以说,这是一场机器与人的战争。机器在这里并非人类的工具,而是大部分底层工人的敌人。影片伊始我们便能注意到,把工人和机器放置在一个镜头中的画面非常之多,这或许是创作者一种有意的安排。比如,当摄像机对准夏尔洛和其他工人作业的流水线,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似乎有一颗螺丝钉把他们牢牢栓在了生产线上,无法离开半步,此间产生的工人与老板的矛盾、工人之间的矛盾,全都由那条窄小的传送带引发。机器齿轮化身成效率资本和无情的代表,在机器运转的轰隆声和刺耳的换班铃声中,人的重要性和能动性被压缩成小小的一团,甚至成为某种并非必要的附庸。在资本家的眼中,工人的价值被异化成一种生产工具,在他们心目中,机器似乎是高于人权的。以至于夏尔洛被当成小白鼠强迫使用“高级先进”的自动喂饭机,喂饭机的失控反讽着机械化本应带来的便利和秩序,也使夏尔洛走向癫狂,变成一个可怜的“拧螺丝强迫症”患者,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影片的后半段也对人和机器的尴尬格局有若干表现,如在工厂复工之后,夏尔洛和机器维修师在检修的过程中,维修师被卷入齿轮,无法脱身,甚至一旦停电,维修师就必须待在齿轮的夹缝中吃午餐,可笑之至又发人深省,这些影像无一不在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
二、监狱,或者天堂
因为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夏尔洛被当成共产运动的领导人投进监狱。刚入狱的他是惶恐害怕的,像所有正常人一样,此时的夏尔洛一定也对牢狱之灾避之不及,强壮霸道的“狱友”的欺压使他盼望早日脱身。而又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巧合,吸食了白粉的夏尔洛变得异常骁勇无敌,成功制止了一次越狱,“维护”了警察和监狱的秩序和安全。正是从这里开始,夏尔洛和监狱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性的飞跃。由于他的英勇事迹,典狱长和他这个犯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从此他在狱中变成特权阶级,和入狱之前的生活相比,反而是现在衣食无忧的处境要更优越一些。当典狱长告诉他提前获释的消息,他显得无比失落。此时“监狱”在夏尔洛的字典里变成了“舒适”、“温饱”的代名词,即使他并不工作,起码还有个睡觉的地方,也不会饿着。而对于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人来说,那些毫无用处的所谓“自由”,简直和垃圾一样微不足道。以致出狱以后的他始终在找机会,重新回到对于无业者来说“天堂般”的监狱。当然,对夏尔洛来说监狱的美好似乎还不知这些。正是牢狱之灾,使身无分文的他邂逅了同样处境的美丽女孩。
三 、小丑的外表,绅士的内心
卓别林扮演的夏尔洛在本片中继承了他一贯的荧屏形象:捉襟见肘的礼服,和身高极不相称的特大号皮鞋,圆顶硕大的礼帽,一把弯头的文明杖,用墙灰刷出来一般的惨白脸色,浓黑的眼圈和夸张的眉形,标签式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是一摇一摆滑稽的外八字。卓别林在镜头前有着很强的张力,这或许和他的戏剧舞台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片拍摄于1934年,可以推算当时的卓别林已经45岁。但一旦套上他独有的“行头”,一旦进入角色,我们可以见识到卓别林丝毫未减退的艺术活力。无论是他那怪异的走路姿势,还是对餐厅侍应生“杂技演员”般的表现方式,还是他千奇百怪又巧妙传神面部表情和眼神,都突出了他的电影夸张诙谐的特质。在本片中,夏尔洛依然是一个令人捧腹的笑料式人物,他的行为大大咧咧、漏洞百出,影片的笑点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面对并不自知的“危机”时的反应,比如他蒙着眼睛在没有遮拦的百货二层“惊险”地滑旱冰;比如他赤膊上阵跃跃欲试地跳入水中想要游泳,才发现河里的水甚至还淹没不了他的小腿;又比如他在餐厅里托着大盘子却被跳舞的人群推搡挤兑,连烤鸭插在了灯具上也不知道……他的可笑在于他的行为和环境的反差,而和中国经典笑料式人物阿Q不同的是,他们虽然是低人一等的穷人,但夏尔洛却有着高人很多的善良,和女主角的相遇相识就是源于他的这种善良。他不仅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和乐观的态度,还经常表现得十分“绅士”:虽然穷困却穿着“标配”的三件套,戴礼帽、拄手杖,和女士见面不忘脱帽行礼,即使在警车上也不忘让座。凡此种种让人不会把夏尔洛的好笑当成一种蔑视其浮浅的理由,而更是化成了带有亲近感的幽默。
四、无声,胜有声
1935年,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但即使是卓别林这位电影大师,面对电影技术的强势的革新浪潮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摩登时代》其实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但和卓别林其他无声电影不同的是,本片实际上是包含声音的,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接电话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依然被看做是一部无声电影,因为影片对情节的提示主要仍由传统的字幕和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配合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理论上说,默片的配乐应该比有声电影的配乐更为至关重要,因为默片对白和旁白的缺失,所以配乐承担了一部分对白和旁白交代情节的功能,并且,由于配乐几乎是默片中观众唯一能得到的听觉刺激,相当于电影的声音频道几近全部由音乐来占据。《摩登时代》的配乐可以说对情节的推动和整部影片节奏的控制起到了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电影一开头,随着传送带的转动,配乐的节奏和主人公的动作以及随即出现的冲突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这让我们这些看惯有声电影的观众几乎是头一次认识到电影配乐的叙事功能,这是非常美妙特别的体验。
据资料显示,《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夏尔洛哼的那支歌是导演自己亲自哼的。当不幸的夏尔洛和美丽的女主角面对无限延伸不知终点的道路,女主角埋首啜泣,夏尔洛却安慰她去看一看天上初生的朝阳。还好,这末尾的一章名叫“黎明”,主人公还没有失去希望,更何况我们。摩登时代,虽说是富人最好的时代,但要说是穷人最坏的时代,却也并不尽然。无疑的是,卓别林留给我们一个默片电影最好的时代,1914年是这个时代的开始,因为正是这一年,一个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文明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