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升华,要么毁灭 (original) (raw)

谨以此文献给像诗一样活着的人们!

不得不说李沧东真的很胆大,在这个浮躁的充斥着商业铜臭的年代,在这个银幕上布满暴力和情色的电影市场,他敢给这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取名叫《诗》,他也敢拍一部以六十多岁老太太为主角的节奏缓慢的文艺电影。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满分为5分的话,我就给它评5分。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但我却觉得不如说它是一部艺术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我却认为它只是在讲一个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人如何像诗一样活着。
但无论它是什么,它都是一部需要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的电影,我深信不同的人会从这电影里看到不同的东西。

杨美子之死
好的电影总是会做到首尾相承,电影的开篇是一具漂浮在河面的女尸,在结尾的时候,杨美子独白的诗句两次提到“是离别的时候了”,进而她苍老的声音变成那个女中学生,二人合二为一预示着杨美子选择了与那个女学生一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演职人员字幕的出现,哗哗流淌的河水声无止尽地响彻整个房间。
我知道会有许多人欣赏美子的干净和纯粹,但我想干净和纯粹的另一面,是她实在无法适应这个苍白空洞的社会,而导致她无法适应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她选择坚守自我。
坚守自我的人,是孤独的人,是寂寞的人,同时也是纯粹的人。

无数次我在静夜里独自遐想,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会想林黛玉如果不是生活在大观园里,而是来到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她会如何生活,她从事什么职业以赚取生活费用呢?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经说过:“如果不能美好洁净地活着,我宁愿选择死去”。
面对那个自己曾经施以人道主义协助的会长蔑视的眼神,我想象杨美子的感觉像是被一张密密麻麻布满针刺的纱网从头到脚紧紧包裹。
然后影片就来到了尾声,她给外孙剪脚指甲,边剪边教他要保持个人卫生,她说:“身体洁净了,心灵才能洁净”,我就知道她是要死了。她可以接受女儿长期不回来,她可以接受与女儿那停留在表面的关系,也可以接受外孙的冷漠和不尊重,甚至她能够接受去向受害人的母亲求情这样的差事,但是她却无法接受自己去向会长要钱的行为,因为她认为那玷污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因为她认为在诗会上谈论直白的性话题是对诗的亵渎。

代际传承的命运轮回
如果说西方的家庭治疗观点认为家庭对人的影响很深远,但这样的理念来到中国,应该改成宗族对人的影响很深远更加恰当一些。
自古以来(大概这得追溯到商周时期),我们的文化就一直是宗族制的。到了宋朝,宗族制的影响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是说,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辈并不仅仅只受他们父母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时候还受他们的叔伯姑嫂的影响,还受整个家族里面的人们的影响。
所以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所秉承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我们根本就无法有意识的深层信念,其实不完全是从父母身上得来的,而是从我们上五六代,甚至上十几代的先祖们身上得来的。
电影里并没有交代杨美子为什么没有老伴儿,但交代了她的女儿是离婚之后才把儿子丢给老妈自己去了釜山,且从未回来过。母女俩虽然经常通电话,但她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疏离的,以至于当别人问杨美子:“既然你们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为什么你都不肯把这件事告诉她?”,她是无法回答的。
我们从杨美子无力教育她的外孙上,就能看到她当初是怎么教育她的女儿。
杨美子自己并没有学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的妈妈过早离开她,而她本身又是一个抽离于世外的人,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无法掌握这一项能力,所以她的女儿才可以做到一走很多年都不管自己的孩子。
让我们看看这个规律:
杨美子自小没有妈妈——杨美子的女儿虽然有血缘上的妈妈,但是妈妈没有承担责任,所以相当于没有妈妈——女儿的孩子(外孙)自小也没有妈妈……
假设这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那么如果杨美子的女儿到离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在重复妈妈的人生模式,那么这样的模式将一直延续,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忽然明白过来,选择改变,这样的传承才可能会被打破。

干净的灵魂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有一道宽大的鸿沟。
跟随姐姐长大的杨美子,直到六十多岁也无法释怀缺乏母爱的支持所带给她的伤痛,这使她的内心里有一个总也不愿意长大的部分,而正是这不能长大的部分,使她的生命充满生机,但同时也正是这部分,使她无法有力量去驾驭自己的生活。
一个没有力量驾驭自己生活的人,势必在情感上会遭遇坎坷,一个过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势必对外部环境就会感到陌生。
一个六十多岁以钟点工为生的老阿姨,由于雇主给了一些小费而欣喜得忍不住笑出声来。但是她每天衣着优雅,妆容得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会静静地观察花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她会随手记下蹦出脑海的有意义的句子,她关心路上随便遇到的每一个人,她能感受到医院里偶遇的失去女儿的农妇的绝望,她能听懂诗歌老师说出的每一句关于诗的含义,她自然而热烈地向身边的人们表达自己那美好的情怀,并且根本不管人家是否听得懂。
这不由得使人们赞叹她内心的纯真,欣赏她对生活的真挚热爱。
她拥有干净而纯粹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却无法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安身之处。
像诗人一样活着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是少数,但我知道即便是少数,如果把他们聚集起来,还是能有成千上万,按全世界人口的1%算,他们也该有六千万。
大多数时候,由于杨美子们认为他人会如自己般相信爱,相信真理,重视和谐的环境,追求公平合理,而采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但屡屡换回挫败感。所以杨美子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胜任商业竞争太强的工作,这使得在目前的国情之下,看起来杨美子们的生活现状显得不太适应社会。因为剩下的几乎占有全部人口99%比例的人都在忙着为生活奔波,忙着钻营名利和计算得失,并且他们观察到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生活,所以他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像杨美子这样时刻在感悟生命,体验内心的人让他们感到陌生,而这陌生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排斥,因此他们就会用冷漠、嘲笑或者伤害的方式对待杨美子们,然而由于杨美子们情感上的丰富和纤细,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肢体语言都能被敏锐地捕捉到因而感受到深深的刺痛。
或许有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上也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多出一些人文学科的工作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够有机会发展,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被人们尊重,到那个时候,杨美子们的春天或许就来临了。

杨美子们融入生活的解决之道
电影里表现杨美子想要教训那做了坏事的外孙,可是她用尽几乎全身的力气也无法把蒙在外孙身上的被子拉开——事实上,她不可能拉不开那被子,拉不开那被子的,是她的内心。
她任由外孙漠视自己,站在屋子的角落里看着外孙吃饭,她希望外孙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所悔悟,可是她只是默默地把受害女孩的照片放在饭桌上,偷偷观察外孙的反应。
屏幕前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
她无法大声地喝斥那个不懂事的小子,因为他小的时候,她就不曾那样做过,她不是不愿意,而是她根本无法让“喝斥”从她口里发出,但她也不是不懂得“喝斥”的方法,她只是内心里缺少让她可以“喝斥”的力量。甚至,她也许认为自己不可以不能够不值得去“喝斥”。
她很少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看起来她在做那个小子的姥姥,但事实上,那个男孩子的内心深处根本不认为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她只是一个沉溺于自己内心的小女人,这一辈子,她都只是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按照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生活,而不管其他的人是怎样的,也无法顾及身边亲近的人的感受和需要。
她的女儿知道,她的外孙知道,但可能唯独她自己不知道——她是在用这样细腻地体验世界的方式逃避生活,进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其实她明明也可以在听说外孙做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暂时放下那些小情小调,暂时收起那些伤感和柔软的情绪,昂头迎着那些挑战走上前去,学习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学会与那些麻木的人们周旋,尤其是学会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是用同一个状态面对所有人和所有事,尤其是明白“了解别人,并不意味着与之同路”的道理。
她当然可以在危机解除,自己一个人独处,或与亲密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依然恢复到伤感、浪漫和柔软的样子,并且当然那个样子是最美的,也是值得尊敬和欣赏的。
她可以在诗会上由于私底下与女伴说的话被擅自公开,而直接表达愤怒和不满,她也可以直接告诉那个她认为亵渎了诗歌的警察:“这话确实是我说的,并且我现在依然是这样的观点”。而不是低着头羞怯地无地自容的样子,之后更加一个人走到花园里默默哭泣。
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杨美子们最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这句话。

最后,我想对杨美子们说的是:在现实生活的洪流里,要么升华,要么毁灭,全凭你自己的内心选择。
命运之神把你放置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充满尴尬的时代,而恰好你又天生是这样的一种人,那么你别无他选,要感受作为人的幸福和温柔,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你就需要做出选择:
要么一半理想一半现实地活着,学习生活要求你掌握的能力,学习与周围环境周旋的各种技能,学会妥协,学会伸张自如,接受生活的现状;
要么纯粹按照内心的自我去生活,随心而动,成为内心镜像里一直呼唤你的那个样子,但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去承担这个决定(或者最好有一位灵魂伴侣不离不弃地支持和陪伴你),否则就得接受有一天你会无法继续前行,自我毁灭的欲望无法控制——虽然我个人认为那毁灭,也是一种美,相信会做出这个选择的人,亦是如此认为。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