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格林童话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记得上高二时借看同桌的《成人格林童话》,里面说白雪公主的后母亲之所以要杀死她是因为白雪公主有强烈的占有父亲的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一直渴望和自己的父亲发生性关系,而王子之所有要搬走在棺材里躺着的死去的公主是因为他有恋尸癖。我当即大呼原来小时候受骗上当,《格林童话》原来是个让人脸红羞愧,充斥着引人争议的性交、怀孕、近亲相奸等情节的故事集。在康德席勒的文化鼎盛时期,原来德国乡间的农民都在看这玩意儿。不过话说回来这书拿到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本片的导演朴赞郁一定是《成人格林童话》的忠实书迷,在那部让人整夜作呕,噩梦不断的《老男孩》之后,他推出了《斯托克》。

孤僻女孩印地斯托克在她18岁生日的那天失去了父亲,情绪低落,但当叔叔查理进入了她的生活后,她的恋父情结随之被恋叔情结取代,她很快就迷恋上了神秘又英俊的叔叔,同时她开始嫉妒妈妈与叔叔之间的暧昧。当叔叔为了保护她而勒死了企图占有她的男性同伴时,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快感,而这种快感也给她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之后她发现叔叔原来18年来无时无刻地在关注着她,从世界各地写信给她,并且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都会寄一双黑白相间的皮鞋送给她,当其中有一份信件洒落在地时,她发现了叔叔不可告人的秘密。

据说电影的灵感源于希区柯克1943年的, 比起希区柯克高效率的情节推进韩国导演似乎更在乎对于每个镜头的处理。有些处理是恰如其分,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矫揉造作,甚至一小部分到了令人抓狂的程度,处女座的毛病。比如在查理叔叔刚出现的几晚,他做了晚餐,血淋淋的牛排,三人在餐桌上面面相觑,演员在说完自己的台词后(或者在一个表情之后)都有意识地等待下一个不同角度镜头的切入而把动作与台词的表演速度减慢,这种极度不自然的节奏感把悬疑电影的流畅度破坏,让人觉得这个导演在拍音乐MTV。叔叔与母亲调情的那晚也有同样的问题,那些过于强调切换镜头而减慢电影进程的场景,不断地提醒着观众“注意大灰狼”要来了。另外,朴导演也很追求视觉的效果,比如家里爱丽丝漫游仙境似的花园,斯托克的母亲如温室花房一般房间,叔叔在的那个博物馆一样的高端精神病院,这些朦胧胶卷质的画面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台词上转移,照理说精神病片台词才应该是刻画角色的中心。可惜惊艳的台词:"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have come to be; sometimes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bad to stop you from doing something worse" 被华丽的画片所稀释。

勇闯好莱坞的亚洲导演似乎都容易犯这种“过度”的毛病,过于追求讲故事的方法而忽略了故事本身,过分追求形式而割断故事完整性的遗憾。我认为一开始那17双排列成圆弧的鞋子就是证据,为什么父亲锁起了所有关于叔叔的物件,却在每年生日的时候把叔叔寄来的鞋子给小斯托克,依我看导演完全是为了鞋子的视觉效果(谁能给我另一个合理解释?)。 《纽约客》把朴导演的这种风格委婉的叫做"Purple-prose" (辞藻华丽)而《卫报》比较直接称之为“Over-emphatic" (用力过度)。不过相比同类惊悚悬疑里陈导演2002年的那部《Killing Me Softly》,这部还不算用力过猛。

另外朴导演选了几个不错的演员与造型师,Mia Wasikowska 与生俱来的阴郁气质演与清醒到极限的连衣裙,Nicole Kidman新注射的看起来像20岁的美少女的粉红唇胶,Matthew Goode 棕黄色的毛衣衬出如玻璃弹珠一般的蓝色瞳孔,冷柜里冰冻女佣让人不觉想起大卫林奇的《双峰》里的Sheryl Lee ,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影片在视觉上有一种哥特式的戏剧感。加上Matthew 与Nicole都属于极美的演员,两人穿着各类精致的服装跨着长腿走进走出好让无聊的观众可以当作时装大片看。

如果要说给三星最大的动力,那是因为电影原声。从八音盒里变奏的, 到出场的阴暗钢琴声,然后是简洁重复大师Philip Class 的那段钢琴双重奏,让电影高潮与少女斯托克的性高潮在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里完美交融,接下少女在维瓦尔第的(火焰在燃烧)中取得暴力快感,再到弦乐交响中冉冉升起一支钢琴独奏,最后电影字幕在Emliy Wells 爆发性的嗓音中自下而上倒流出来,这是我近几个月来在电影院里享受到的最好原声(上一次是去年十月的007)。来自岛国考文垂的配乐大师Clint Mansell在继神作《梦之安魂曲》之后又一次的听觉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