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 (original) (raw)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有人说过,看电影的乐趣在于窥探别人人生的时候,却不经意间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自己。于是思索再三下,我决定写下这篇不是影评的影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根植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是“偶尔也要矫情一下”的分割线
本斯蒂勒演的是何许人也?一个以拍最真实的纪录片为原则的男人----一个愿意用十几年的时间采访一个无趣教条甚至半只脚已经踏进坟墓的老头子以探寻其相信的人生真理的男人。光是纪录片和十几年等词便能让人看出他是一个坚持到几乎顽固的人。然而生活中的他却又拥有许多老实本分之人都有的缺点----
闭塞,在认识那个“命中注定的朋友”之前,他的人生是三点一线的,家-小圈子(还是老婆的闺蜜圈)-拍摄,享受生活对他们夫妻俩仿佛成了一个奢侈品,上一次出游竟是“好几年前”,而这一切都被他归因于“中年危机”,于是他走上了“重拾青春”的路子。
缺变通,先不论他的作品深度如何,一部六个小时的纪录片本身对正常人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做为一个影迷,纪录片一直是我的巨大软肋),然而不论是剪辑师(兼摄影师),亦或是他那个“高傲”的岳父提出的建议,他都未曾采纳(甚至将岳父的建议归咎于其岳父对自己的偏见,这个下一段会细说),而诸多惨烈的面试经历更是他变通无能的缩影---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他一直不懂。
更糟糕的是,他还有着电影人特有的脆弱的骄傲和单纯----也是这个骄傲让他在受骗之后的幻灭更加刺痛人心。许多人都在抨击讽刺男主的作和轻信,而做为一个长期存在感稀薄的人,我却十分理解他,一个长期不被人认可的人在得到了别人对其的认可(尤其是片中的男孩“看过”男主电影这样简直称得上知遇之恩的认可)很容易让其对那个人产生信任直至依赖。男主被认可时的神采飞扬,融入新集体的“脱胎换骨”,看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只是缺一个放肆年轻的机会。然而我和男主都错了----变年轻,变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变成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年轻只是向年轻人学习的形式,肉体仍然在不停的走向衰老;变成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他依然无人问津,他的“崇拜者”却已经走向世界;而自始至终,他都是被生活掌握的那个人。
骄傲之所以脆弱,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不强大与患得患失----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伪装起来,一旦有露头的机会便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暴露在大众眼中。而没有露头机会的人便终日沉浸在自我怀疑和对别人的怨恨中。男主对岳父的不满与顽固正是由于其内心深处对岳父的轻视的恐惧和不自信。而这份骄傲在大部分人眼中都如同儿戏一般,男主对理论的通透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比菜市场的菜的价格重要,这也让男主注定只能成为投资人眼里那个“nice to meet you”之后正眼也不看的路人。我和他一样,也是一个苦于得不到尊重和认可的人,对于一个男人,人们的认可太重要了,做为一个在群体活动中永远被人压过头并无视的人,我也曾试着用坦诚,用“适当的”发怒抑或是各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认可,却发现自己看重的东西却总是得到别人一句“没事,你这样这样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生气”的答复。这也让我的心在看到男主“正义地”与骗他的人对峙之后被宴会所有人当傻瓜的那一幕时跌落了谷底。
这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的是导演对生活的敏锐洞察,有的人看到的是中年危机下的小情调,而我们这些与纽约相距甚远的人却读出了内心最初的恐惧—无法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平庸,或是违背原则欺骗别人以取得期望结果的混蛋。
患得患失,这便是男主,是我,亦或是许多能力不足又自尊过高之人最大的心魔,男主最后选择了回到生活,领养孩子,而我,能不能面对恐惧,真正善待自己……
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