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时报说到波士顿环球报 (original) (raw)
哥大新闻学院向来是力挺《纽约时报》的 我也深受影响 每天家里就是这一份报纸 偶尔上网看看别的 华尔街日报啦路透社报道啦
但确实 上课这么久 尚且没有教授提及《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BG是一份好报纸 这是无庸质疑的
它有它的问题 曾经盗用色情网站的图片 声称是自己发现的美军士兵强奸伊拉克民女 曾经发表报道谴责挪威有关人士捕鲸 结果天气原因 文章发表时挪威那边人还没有开始捕
这些都是它曾经被诟病的事件 然而 比起NYT的一些报道 老实说它已经好多了
说到这部电影 还得从这篇报道说起
这篇报道是一系列超长的报道 从2002年1月6日一直持续到 12月14日
最后一篇的标题是 《罗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辞呈》
而影片最后 也说这个Law君 曾经掩盖那么多犯罪牧师的人 还得到了升职 颇为讽刺
在这之后 NYT也跟进了对这一系列的报道
就在Pope访纽约之际 一些幸存者(指经历过性侵犯却坚强地活下来的人)还示威游行
Pope也坦然承认了这一事情 并且用了这么一句话 “上帝也为之哭泣” (God weeps)
当然 他不承认也不行 这一事件在BG跟进以后 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事件 先后于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地爆出相似案件 又在欧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足可见这件事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我院也为之颁发了普利策奖
说回这部电影 在纽约看了这么多电影
除去电影节装逼 多烂的电影美国人都鼓掌之外(不要对号入座 如果一定要 那我们估计想的一样)平时电影院是嫌少有人鼓掌的
Bridge of Spies有一小撮群众鼓掌 Suffragette有更小一撮人鼓掌
而这一场 周末档面对007几乎满场不说 还有两次掌声
一次在正片结束时 一次在字幕阐述了后续发展时
足可见左派占领的纽约 对这种教会统治批判的电影 还是颇为支持的 南部如何看这部电影 也许后续会有更多影评跟进
说到左派右派教派这些pie 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 它几乎没有批判 没有倾向 更加没有妥协
单说一点 其中有一个记者 发现了一个猥亵儿童的猥琐的牧师就住在他那个街区 他穿着个拖鞋 拿着笔就冲出了房门 确认了牧师就住在两条街对过 回到家就在冰箱上贴了 "孩子们小心 不要接近那个怪蜀黍“ 之类的
而报纸印刷出来的当晚 他亲自把一份报纸扔在了那个猥琐牧师(啊我们可以称之为暗牧哈哈)的门口
你说这部电影有没有立场呢? 只此一幕 足矣说明导演和整个团队的态度了
没错 就是教会这桩丑闻带来的恐惧与不信任
照理来说 美国是上帝的国家 牧师就是上帝的手
牧师干什么 其实像电影里说的 无非是一些”坏苹果“ 中文翻译过来叫害群之马 或者用我们政治语言就是 我X极少数
如果这部电影 蜻蜓点水般停在 这一群变态的牧师被这群记者揭露了
那它就不值满分 也不值得瑞秋和鲁佛洛(尤其是他)这么倾力演出
幸好导演看的深入
这篇报道的意义根本不在于要靠几支笔 就扳倒整个教会
且不说美国人还是多么多么信任 崇拜 追随教会
单说就算教会坏到骨子里去了 也没有当年赎罪券 政教合一来的可怕
所以想要直指整个教会的黑暗 那十部这样的电影都不够
但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就在于 它剖析到了这一系列文章的真正意义
这一系列文章就像是 《盗梦空间》里一样
想要人相信一件事 不是直白地告诉他 也不是默默暗示
而是要植入一个小小的观点 让它生根发芽
此即Inception
而这一系列文章 就是一个inception
至此之后 美国人看到教徒或者牧师抱着孩子讲故事 第一反应不再会是 上帝降福于我儿
而是
赶紧抱走我的儿
当然 全世界信徒还是会信教 天主教 基督教 整个上帝系统
但这一个小小的inception 会让全世界媒体一直跟进 并且从此以后 对教会重拾新教革命那时的那份怀疑
这是对这一系列文章的最好注脚
而这部电影 对它的注脚
则在电影最后 Mark Ruffalo 从门窗外向里看去
两个受害孩子 正在开心地玩积木 他们的母亲在一旁神情凝重 即将与律师就这个问题谈话
Mark的表情 是痛苦的 他脑海里一定翻滚过那些猥亵的画面 并且为整整下一代人而担忧
仅仅波士顿地区 就有90名牧师进行了类似的行为
全美国又有多少 整个教会又包庇了多少
而这一幕最让人动容就在于 它让人不禁思考
假若有上帝
那牧师也不是天使 教皇更不是大天使
只有孩子 才是这个世界最美的天使
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报道这么重要 而这部电影用近乎白描的手段 就给每一个美国人 植入了一个想法。
——————————————————————————————————————————
牧师改为神父。谢谢网友指正。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