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的少年后来去北京做了锦衣卫 (original) (raw)

总觉得这么多年来张震演的角色,多多少少都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那个少年杀人犯小四有些相似。大小张震们总是冷僻、倔强、沉默,心里却又都是百转千回,纠结得要死。而这个《绣春刀2》里的沈炼,与小四尤其像,简直就是一个生活在晚明的成年版的小四。《牯岭街》里的小四,其实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公园里的小混混、教室里循规蹈矩好学生、被前呼后拥军官后代,甚至于为了生存而恋爱的少女,他们的人生都是有模版的,前途茫茫也约略可以看见个轮廓,只需跟随着众人前进。而小四则不然,夹在所有人中间,没有同类可以互相慰籍,左冲右撞也冲不出围城,对世界的信任却被摧毁,终至幻灭。《绣春刀2》里的沈炼也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他既不能安心做个朝廷鹰犬,混个官场得意,又不热心革命,对推翻阉党这件事根本毫无兴趣。在他看来,站在哪派又有何分别,不过是去奴役别人,再被别人奴役。他不想站队,只想为自己活着。与小四一样,沈炼的自我当中,理想主义占得比重太大,因而成为人生悲剧的根源。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不太爱集体,但对人尊严的践踏是他特别不能容忍的。为了捍卫他对这个世界的理想,沈炼也抄起了刀,向身边几乎所有人宣战。

沈炼与小四的另一大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爱上了一个不可能爱上自己的女孩,并且将自己对世界的理想寄托在女孩身上。小四因为理想幻灭而杀了她,沈炼则为了保护心中的理想而去保护这个女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吐槽杨幂以及导演对这个形象的塑造了,可以说是非常浅薄。画家北斋,虽然不会武功,却也有一身的侠气,有蚍蜉撼大树的野心,为了替父报仇,也为了实现她所认同的正义,毅然去参加反ZF武装。当然组织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派她去执行引诱敌人的任务,可以说是相当不负责任了。不过北斋有这个勇气,也是一位义士。她和沈炼一样的拧巴,却比沈炼更加单纯热烈,这才是沈炼爱她的地方。这么一位义士,如果是徐枫、郑佩佩或者章子怡来演,她们英气而倔强的脸都是很能让人信服的;沈炼对她的爱意也因而变得高尚,夹杂了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杨幂的脸相太过世故,一副以色事人的气质,一派故作清纯的演技,把江湖儿女不必言说的爱意,硬生生变成了痴情大侠保护柔弱女子的玛丽苏戏码。

说到江湖儿女的爱情戏,我极其喜欢胡金铨在老版《龙门客栈》当中的表达方式。上官灵凤所饰的朱辉,和石隽所饰的萧少镃,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露骨肉麻的情话,甚至连多余的眉来眼去都没有,片尾两人分别,亦是丝毫不拖泥带水,而古人欲说还休的爱意,侠士不屑于儿女共沾襟的豪情,观众都感受得真真切切。再看《绣春刀2》的爱情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了。除了杨幂个人的原因,台词和情节设置也很有问题。沈炼和信王争执谁爱北斋的那段,沈炼说信王你不能伤害北斋对你的爱呀,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这让我想起《刺马》里面,狄龙突然对井莉来了一句,我们是真正的相爱呀,也是一句话割裂了全片气氛。不说还觉得你们是真爱,说出口就是狗男女了(当然了大侠长得这么帅绝对不会是狗男女,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讨论)。就像小津安二郎的理论,人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越是深厚的感情,越不能说出口。说出口了,反而显得心虚。《牯岭街》里的小四,也没对小明说什么肉麻的话,或者有什么肉麻的举动,最后还把人少女给捅死了,可观众都能看出来,最爱她的男孩就是小四嘛。还有,为什么我时常觉得港片里的兄弟情谊反倒是基情呢?就是因为人家爱在心口难开啊!

在兄弟情谊的层面上,两部《绣春刀》倒是比香港人拍得更真实。你救了我一命,我就帮你挡一刀,已经算是真朋友了。摊上事儿了,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各人心里都打着小算盘。毕竟不比香港大侠混社会,大陆大侠多半是吃官饭的,不能总是给人两肋插刀,还得处处小心。就算是潜伏在公务员内部的陆文昭,为了举大计都要按照官场政治的法则行事。《绣春刀》系列开创了一种“官场武侠”的武侠类型,可谓是很有想法的,并且也很符合当代中国的气质。其实《刺马》和《投名状》的故事也是这种官场武侠,但香港人还是拍不出体制内的压抑、诡谲与人心叵测,义薄云天的草莽气息太重,历史感又太轻。香港武侠片里的江湖社会总是与历史背景几乎成平行线,沉潜不下去。毕竟武侠本来就是反历史的,江湖往事是史书的阴影,它夹杂了太多民间的浪漫和想象。侠士本当是出世的高人,锦衣卫却是被困在俗世中的高手。把武侠置于庙堂之上,于是各路豪杰都只能被政治与权力裹挟,武功再高,也敌不过枪炮。陆文昭在火枪之前无力地挥刀劈砍而后倒地,就如同徐皓峰笔下那个一身武功却被一个炸药包炸得稀烂的柳白猿,个人英雄主义在现代文明面前——往大里说是历史的碾压之下,苍白而无力。说白了,武林高手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小棋子,是洪流中的草芥。不同于徐皓峰反武侠的荒诞和虚无主义,路阳的反武侠有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感,对于个人对抗社会的无力感,他是持赞赏态度的。以卵击石的陆文昭,倒更像《夺命剑》里三船敏郎所演的老武士,最后也是以刀对抗枪,直到体力不支,绝望倒地。加上陆文昭的招式也是日本刀的刀法,不知道此处是不是有借鉴的意思。当然本片武戏致敬日本片的地方倒是多了,尤其是对日本动画当中打斗方式的借鉴,很让我惊喜。当初看渡边信一郎的《混沌武士》,我就想,这种打斗动作的节奏感、格斗的真实感和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分镜,要是让真人来拍该有多好看。香港大侠打架,古早一点的基本靠套招,做广播体操一般,你晃一刀我挡一枪,往后就是飞天遁地,兵戈不必相见,主要靠剑气伤人,一连杀掉百八十人后仍然能一口气上五楼。这种拍法放到今天肯定没法儿看。《绣春刀》的武戏几乎没有套招的痕迹,高手打累了还得喘口粗气。但在剪辑和配乐的配合之下,又不像徐皓峰的打戏那么闷,迅猛起来也是天旋地转,打斗的美感和感官刺激是足够的。整部片子看下来,武戏是最精彩的,以后还值得反复看。

《绣春刀2》被诟病最多的,还是剧情上的bug,主要集中在郭公公、杨幂和宝船监造纪要上,还有和尚这类次要人物的下落、魏忠贤外甥死了都能不了了之等等细节,都经不起仔细推敲。还有最后砍桥那段,真是看得我一口老血。罢了罢了,武侠片嘛,不能太执着于剧情了(虽然最后北斋跑回来的时候,我简直都想砍死她了)。我更想吐槽的是美术和表演。

《绣春刀》的美学风格非常华丽繁复,从人物的服装造型到几个大远景都有种网游感,即使是武侠片标配的竹林大战,也没有灵逸可言,仍然如同置身电脑游戏当中。可能有些人喜欢这种“现代古风”的风格吧,反正我是不太喜欢的,觉得整个画面太满,颜色又太饱和,一片恶森森的水绿翠绿,眼睛得不到片刻休息。就像我看邵氏不喜欢楚原,他的布景服装虽然用心颇多,但塑料感太重,配色也不讲究,三少爷的大金袍子,楚留香的大金链子,可以说是非常恶俗了。当年的“塑料武侠”和现在的“网游武侠”,审美上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质感太新。我不管飞鱼服考证得有多么详尽,我又不是来电影院研究文物的,真的想弄懂晚明服饰如何,看论文去不得了。看戏嘛,重点是要有“古意”,得懂得造新如旧的道理,味道足够比什么都重要。《绣春刀》的服装,一眼看过去造型就太卡通,还都甑光瓦亮的,敢情是过年呢,大侠们全都换了新衣服来出镜。冗余的小细节又太多,飞鱼服倒还好些,金士杰和张译的戏服可谓是全场最尴尬的了。还有丁翀那一套,又是围脖,又是披风,又是马甲,乌七八糟绑了一身,女侠你活动得开吗?

再说表演,两部《绣春刀》的表演方式都很不统一,第二部尤甚。大陆和台湾的演员,气质和表演方式都不太一样,放到一个电影里,很容易就画风割裂。张震的表演还是台湾文艺片的味道,比较质朴自然,是“融”进电影里的。同样的表情放到牯岭街,还可以再演一回杀人事件。张译和雷佳音的表演,花哨的小动作小表情很多,电影仿佛是个舞台,他们是“浮”出来的,故而有些抢戏。至于女主角,似乎从来就没什么表情。几个人都不在一个次元里,还得隔着个可悲的厚障壁说话打架谈恋爱,观众看得太别扭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去皮红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