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爱看宝石之国 (original) (raw)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宝石之国真的是火的不要不要的,随便打开P站就能看到许多二次创作,颇有种阿松火起来时候的感觉:原本根本就没打算追,结果发现大家都在看;一旦尝试后各种欲罢不能,就差去跟教练学珠宝鉴定了。

虽然大多数人不太适应3D动画,但谁会拒绝满屏的绝赞美腿?一旦你点开了这剧,你渐渐又会被精致的制作吸引。再加上敦煌乐团的卖力演奏,持续给大家带来惊喜。但要说成功的最大因素,莫出于这独特的设定及剧情。

设定百度上一查一大把,我就不重复了。那这个设定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

1 拟人化

从黑塔利亚,到刀男舰娘,拟人化越来越普遍,也几乎总能火。但是,拟人是方法,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如阿松,若从头至尾分不清六子,观看的乐趣会大大下降。六子那几乎差不多的脸,让观众更能focus在他们的性格上,并被其吸引,感同身受,乐此不疲。动画由于篇幅和预算原因,节奏常常快的好像有豹子要急支糖浆,表现力远远不及漫画原作的细水长流。如果统计一下大家对动画最不满的原因,高居榜首的一定是节奏太乱、剧情展开莫名其妙。

在动画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拟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他们都是原本生活中有的东西,有些设定即使没有在动画中展现,观众也会自行脑补。这样,便相当于省了许多的时间来刻画人话性格了。再拿黑塔利亚举例,当你看到德国的严谨设定,会不会想到青岛下水管道100年不坏的故事呢?那即使动画只是干巴巴说了一句“我是德国,我很严谨”(这是个假设句),大家也会自行脑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然后觉得这人物太精妙太有意思了吧。

拟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在于剧外的联动。一周一集的动画,很容易热情消散。但当他们一直出现在你的身边,观众就是在不经意的扩展剧的内涵。另外,其本体远远高于原作中的信息量也给了大家各种二次创作发挥的空间。即使写出了一个原作中没有提到的设定,认可力也是大有保障,几乎不会跑偏。(所以要打败阿尔泰尔,也可以不找妈,在其体系下创造一个拟人的形象吧!!)

2 黑暗系

自从巨人的大火,黑暗系风格的番就层出不穷,什么东京喰种,甲铁城,寄生兽,每季都一堆一堆的,谁都不能否认,黑暗系动画确实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甲铁城才被骂的那么惨,期待太高了嘛)。

有人也许不同意,宝石之国风格轻快,画面明亮,怎么就算黑暗系了呢?

这得益于宝石们独特的设定。假如把这些战斗场面移植到别的番剧里,高频出现的断手断腿,可以说是当季的“血腥”担当了。而紫水晶兄弟被夹碎掉头,南极石被粉碎眼珠子掉出来,估计会被打满暗牧,本剧也离被禁差不多了吧。

3 井蛙式世界观

这个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术语,专用来形容看到巨人后期的那种震撼。(为了以防有小伙伴没看过漫画,我就不剧透了)。

这种世界观十分庞大,但与一上来就基本交代清楚不同,作者把外面的世界藏了起来,只是从“井蛙”的角度来描述。观众刚开始看,以为井中就是全部的世界:宝石是好人,月人是反派。月人觉得宝石好看要抓宝石们,这是一个磷叶石成长对抗月人的王道故事。

然而随着情节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自己只是在一个山洞中,我们习惯了的壁上的影子竟是外面世界的反映。月人为何要抓宝石?金刚老师的秘密是什么?不同于一般作品慢慢揭露的处理方式,井蛙式世界观下,这些悬念都是一下子揭露的:磷叶石原来是什么都不知道,上了下月亮就全知道了……就如同跳出井底的青蛙,世界一下子全在眼前。

这种剧情的设置,刚开始的众多悬念,而大世界观揭露的那种炫目,都让人欲罢不能。另外,看了那么多“井中生活”,习惯了这个设定后,一下子面对忽如其来的巨大信息,观众和主角的感受是非常相似的,容易产生代入感。

4 反派的处理

我觉得宝石之国的反派处理是极好的。不像一般战斗番里的反派,怪、丑、变态,总之就是异于常人,仿佛告诉观众,this is a 反派。某种意义上这便是陷入了形式化的泥潭。而宝石之国里的"月人",他们美丽而神圣,出场时的BGM,竟如同天籁之音,在暗示月人大有来头的时候,让人下意识得思考,善恶真如自己原来以为的那样吗?

这一点与井蛙式世界观是吻合的。正是因为作者之前藏着掖着,读者才笃定的在心中给角色大了标签,而后期的反转,便引人思考,善恶的界限,自己认为的世界是否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呢……

另外,本剧的灵感来源据说来自于佛经中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极乐世界,人们脱离了痛苦,鸟儿歌唱,鲜花开放,连地上都铺满了宝石。作者心想,人们确实得到了拯救,那对于宝石来说,这里是否也是胜景呢?站在这一个大前提下再看此剧,更是心生“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了”。

当然,主角的成长等等,王道动画应有的点,本剧也是十分出色,加上近乎完美的制作,(和大长腿),也难怪我们在谴责月人行为的同时,也恨不得自己当个月人了……是的,我们都爱宝石之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厚眼皮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