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的关系,脆弱的“活着” (original) (raw)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看见孩子一个人在家就要把她领回来(同理,后面小男孩的故事里,看见他一个人在车上就要“救”回来),听到孩子受虐就要将她留下来,两颗比周遭更敏感温柔的心,在胸口跳得那么明显,却觉得带回来的小姑娘有点“怪”:“按理说,被伤害的孩子不该如此关心他人吧”——为什么不会呢?你们自己还不是一样。

故事的女主,身世啊、遭遇啊、之前的行当啊、与剧中各个人的羁绊啊、缘起啊结束啊、后来的工作和未来的日子啊,都讲得更清晰些,男主的过去似乎更隐秘,但想想,应该是“可怜人拥抱可怜人”。所以他在和妹子聊起媳妇时说:“我们不靠那个(欲望),把我们连在一起的是这个(心)”。

就算是欲望,实际上也只是互相取暖,就像妹子搂住哑人;ML是被外界背叛和抛弃后的再次确认,被逼到墙角时敢于杀人的女人,心里也有一点点焦虑和恐惧。

“他们叫我什么呢?”非得正面这问题的时候,泪水就那样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虎有虎道,鼠有鼠道”。

很多时候,活着就是活着,有能力的人要活着,没能力的人也想活着,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可以活着,不那么遵守规则的人也得活着,活着这种事,不光是物质上的消耗,更重要的还有一口气:

就算是靠偷维系生计、必须将自己的生存压力转嫁给他人的家伙,也需要一点点“菩萨心肠”来拯救他人,或者说,越是在社会群体里看似不太光彩体面的人,越在心底包藏了一点点光,想用这点光照亮更弱小的人,想看着他们笑,想被依赖、被需要——

不光是更懂得那份痛苦。保持拯救的姿态,也是让生的陀螺不停转下去的动力。

只是,让饱有求知欲望的孩子没书可读,却美其名曰“不能在家读书的才去学校”;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赚不回来,却说“摆上台面的就是公共的”;住在人家的房子里,用着人家的养老金,因此被妹子说成“啃老的人”,还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是我把她收留了”……说话的人怎么想,其实对事实没太多的影响,世事照着它惯常的方式行进,自欺欺人对说话的人来说不过是种更容易的生活方式,倒是听话的那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垂垂老者,什么都见过了,什么都遇过了,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什么都不在乎了,所以,管她占没占便宜呢,有哪怕一点点“家人”的幻象在,就是心灵的慰藉,所以,“谢谢你们了”;

而刚刚走进这世界的人,对什么都认真,有点执拗,有点类似读书人的死板,有点自我还有点自以为是,以为看到了、以为看透了,所以才会惊呼“奶奶留我在身边,其实是为了去拿钱?”,所以才会吞吞吐吐地问“那天是不是真的想抛下我离开?”,所以……才会觉得之前的生活方式不行也不对,不然就换一种试试吧。

彼此接触那么久,难道还不清楚答案吗,或者说,人心虚弱,反映在没有血缘牵扯的关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说“亲人就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抛下你的人”,若抛开“家庭”的亲缘性,将其单纯地看作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亲情就只是“为了某种更隐秘的目的”而聚在一个空间里的人,稍一个不慎,世界观的改变、情感上的质疑,“爸爸”就有可能、也必须变回“叔叔”,要是这样,说什么爱啊恨啊珍贵啊惜别啊思念啊永远啊,真是轻易轻松轻率得让人想笑啊。

妈妈就是凝聚所有成员的人,爸爸就是将经验和传统交由下去的人,家是风吹过后的蒲公英,亲人是“死掉就该忘记”的人,人是离开过去、重获新生的蝉——

只是,你是舍不得却只说“浴室新换过、可以洗澡”的人,我是突兀地坦白“可以留下来”的人。

“不会挨说吗?”

“这时候回去也是一样的。”

都走到这了,就不能再往前走一段吗。

时间、关系、人生种种。

两全其美。

那一瞬,之前还觉得可以忍受的弦,忽然碰地一声,断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猫大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