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在镜中 Såsom i en spegel (original) (raw)
犹在镜中的影评 · · · · · ·( 全部 94 条 )
幸运儿与脱身术 2006-05-09 20:59:01
犹在镜中
在伯格曼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结婚之后,其电影风格走向了室内化。在我看来,这种电影风格的变化,混合早期的文学化对白,由此形成了最典型的伯格曼风格(有些评论家称之为“室内心理剧”)。在这风格最大的转折期,伯格曼拍摄了震惊世界的“上帝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冬... (展开)
seamouse 2006-11-19 04:21:02
远离危及性命的哲学,跟刘小枫去神那还是跟伯格曼远离神?
周四晚,世界哲学日,中大哲学系自然也呼应着搞个哲学周。学术明星刘小枫老师却借此机会劝告大家远离哲学,特别是以迪卡尔数理逻辑为支撑、康德以降的西方启蒙哲学,说那是危及性命的,大意是因为康德把后来者拉入一个用数理逻辑求证“灵魂是否存在”的死胡同里。很多聪明人在... (展开)
黑白 2018-03-29 00:59:30
罗杰伊伯特评《犹在镜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伯格曼相信,一个好的电影艺术主题永远是关于人类的面孔。他在电视上看了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之后告诉我说,在一次采访期间,他突然意识到并不是安东尼奥尼所要讲述的吸引他,而是人物的面孔。我认为伯格曼这里所说的不是单纯的特写。他所思考的是关于面孔的研究,一种强烈的、直... (展开)
沃尔夫小鸟 2008-01-23 15:43:17
最后的对白:
One can’t live in two worlds. One has to choose. I can’t go on mo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ll the time. One draws a magic circle around oneself – to keep everything out that doesn’t fit one’s secret games. Each time life breaks the circle, the games ... (展开)
Mr. Infamous 2018-01-31 13:30:17
上帝是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60年,伯格曼以一部诘问上帝的经典作品《处女泉》再次技惊四座,到了第二年,《犹在镜中》不仅延续了同一主题的探索,还承继了前者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好运。《犹在镜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依然高超,而且拉开了伯格曼“信仰三部曲”的序幕。 上帝是爱 跨入60年代后,伯... (展开)
童 2007-12-09 23:26:57
关于电影译名的考证
谈谈电影名。瑞典语是Såsom i en spegel,英译是Through a Glass Darkly,汉语一般有三个翻译:1,《穿过黑暗中的玻璃》;2,《犹在镜中》;3,《杯中黑影》。电影名来自《圣经》(哥前:13:12)。英译源自《圣经》英文钦定本(KJV),作“For now we see throug... (展开)
杨123 2010-03-01 14:42:44
倒影/黑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不是最近最有感触的电影,但却是很适合写点什么的电影。另外最近和朋友就类似问题有点讨论,权当整理一下思路。 影片名翻译的五花八门,比较正统的应当是从圣经中考据而来的。我看完电影,感觉那些题目起的都有点道理,但又都不怎么顺,但有两个意象是共有的... (展开)
鲲儿 2008-05-05 23:50:09
一切 犹在镜中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犹在镜中,于是我们将不得不与自我面对面地相逢。今天,我所知道的只是部分,因此有一天我将了解一切,正如我被他人所了解。现在,三样东西——信仰、希望和仁慈——保留着,但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仁慈。 —— ... (展开)
地中海皮箱 2018-04-21 00:13:15
犹在无爱的镜中
电影共89分钟里,每一分钟都像是清冽的泉水从舌尖淌过,57年前斯堪迪纳维亚人的衣着、谈吐和生活方式,他们对生活、爱情的思考和焦虑,把我所有对电影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从每一帧的影像里,去感受伯格曼的情感的点滴。 简约的画面、台词,无不构成这部影片平实的基调,只是截取... (展开)
> 更多影评 9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