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你在南京,离我很近 (original) (raw)

李志把自己的第三张唱片称为《关于》,关于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流浪,自己的玩世不恭,自己的抒情本色,一切关于的关于,是转入透明的玻璃之后开始对生活的最本质的观摩。

第一次写关于李志的文字是在今年的盛夏,阳光毒辣的让人发昏,当时我是这么说的:

似乎真的有点晚,
2006年8月的第一天,
我才开始肆无忌惮的真正关注如此的声音,
春末,南方的城市依旧,
而现在是盛夏,
我选择了一个不搭调的季节但却是正确的地点,
反复的聆听这句"这让我心慌",
就好像在落地见水泡的雨水中看到我们裸露的脚掌,
但是依然抱着自己心爱的吉他头也不回的奔跑。
李志默默的唱着,
他说“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小提琴,闭着眼,音乐结束。

开始听李志的音乐从他的第二张独立唱片开始。我素来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当时听到那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内心纠缠而似曾相识的情愫如化学反应般的弥漫开来,只是李志唱的是他的兄弟,我揪心的是自己的感情,虽然是不同的对象,却是同样支离破碎的感慨。

爱音乐的人都是感性的,即便你叛逆,任性,孤傲,狂大,甚至对死亡冷漠置之,但是剥开你内心之外层层的装饰,裸露的仍旧是充满感情的天性。这个满怀理想,背叛现实的虚幻,愤怒而不羁,带着自己的吉他四处流浪的男人,还是在第二张唱片的始端,就把自己的抒情本色显露的淋漓尽致。至于那首《梵高先生》,慢条斯理的吉他之后,猛然之间的”谁的父亲死了“,烂熟于耳。

第二张唱片明显是优于第一张的,那场《被禁忌的游戏》,在我奔于长途的客车上,被一次次的反复播放,先是喃喃的低吟,那呼啸而过的青春,其实只是一场游戏,这游戏的中间,我们忘记了多少岁月。喜欢的是最后彻底爆发并且反复的”这被禁忌的游戏“,你看荒谬的世界,你看荒谬的我们,你看禁忌的游戏,那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无所谓,也是一种按耐于心的无可奈何。

关于李志的前两张唱片,现在和之前也零零散散写了很多,音乐是用来听的,即便我写的天花乱坠,说的天上地下,那也只是脱离现实的虚幻。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慢慢的聆听。

第三张唱片,是在冬天发行的,知道他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碍于时间和机会,所以直到现在才能发表一些关于此的文字。唱片的封面,和前两张比,已经没有那么的隐晦和暗淡,蓝色的大海,开始眺望,远方有水,有海鸟,有理想。听完整张唱片,没有很大的此起彼伏,一直觉得听李志的音乐是需要冷静的,即便当时在听《青春》这样的玩世不恭,也是如此。如果说第一张是李志音乐的开始,在青春的浸透和生活的经历之下,对一种死亡的青春,迷离的理想和破碎的感情的彻底宣泄,那么第二张我们明显就发现李志的棱角已经没有那么尖锐,他在被慢慢的打滑,慢慢的圆润;而第三张的李志,已经脱去了曾经的外衣,以一个近30岁男人的角度和声音,开始温暖的唱歌。

第三张唱片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和第二张比较相像,没有十分很出彩的地方,没有类似于《青春》中“我的爱人是朵花,蚂蚁青蛙都喜欢她;我的奶奶是一朵花,我的爷爷就上了她”的不恭,但我喜欢现在的这个李志。

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去把唱片中的每首作品都拿来品头论足,旋律,歌词,还是需要去听的。《妈妈》中童声伴唱的Di Da Di,倒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李志的声音加上带着稚气的童声,会是怎样的效果。第一遍听的时候,还真觉得两者之间有点格格不入,之后的反复,尤其是在李志放声喊着”妈妈“的时候,加上孩子的合声,真的是天衣无缝;那一句”妈妈,你知道,我一直很乖“,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快而立的男人心中仍存的孩子般的温存。这似乎也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人的天性是由感情组合而成的。冬天。却有了暖暖的感觉。

其实,一直觉得用”温暖“这个词语来形容李志的音乐是不够恰如其分的,那些曾经玩世不恭的歌词,这个有时近似于冷漠的声音,也许最恰当的真不应该和温暖这个词语挂钩。但,为什么,我们又会在这个冬天如此渴盼这个声音的归来?冬天是寒冷的,我们需要温暖,那我们对李志音乐的期盼,不就是对一种温暖的等待吗?

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李志,算是找对了。三张唱片的封面,我们都看到的只是一种关于BB的虚幻,唯一在看他现场的演出图片时,我们才可以很客观的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留着长发,抱着吉他的男子的形象。这个低调的天才,是否会一直就这样唱下去,是否哪一天他会放弃独立民谣的发行,也开始走入流行却浮躁的唱片公司,是否哪一天他厌倦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并且演绎新的生活......答案是未知的,但是,即便真的如此,我们仍旧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拿出这些唱片,一遍一遍的去听,告诉身边所有的人:唱歌的这个人,他叫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