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北方昆弋老生琐谈(张卫东口述 陈均整理) (original) (raw)
南边还有老生的标准家门传承,但在北方乡间昆弋班里,没有老生这个家门。我要这么说,可能会有人说我说得不对,我要解释一下。 北昆历史上演老生戏的名演员,根底都不是唱老生的。白永宽在醇王府教戏兼演出,但是他主攻的是正净(花脸),兼演外(老生)。陶显庭,唱正净的,兼演武生,是大武生、架子武生,到晚年才开始演老生戏。陶老的《弹词》在当时最负盛名,但谁也不晓得,陶显庭快五十岁时才学会《弹词》,五十岁以前不会《弹词》。陶显庭在根基上学的是白永宽的花脸兼唱外、武生是打基础时常演,本工并不是老生. 在侯玉山的《优孟衣冠八十年》里,没有直接提出陶显庭是唱老生的,多处提唱花脸的陶显庭怎么样,这是因为“唱花脸的陶显庭”这个符号久已印在侯玉山的脑子里了。大家还不大知道的是,陶显庭的《弹词》不是跟白永宽学的,是跟王益友学的,是谦虚的向比自己年龄小的小兄弟低头学习,新上的戏。王益友早年曾在北京的昆弋班里干过,幼年在京东玉田县昆弋益合班坐科,年龄比陶显庭小十岁吧。他能吹笛,能教戏,唱武生出身,那时的武生唱法跟老生接近。其它家门没有不会的,他还会唱旦角,白云生就是他徒弟。荣庆社就是他牵头儿进北京天乐园的,因为由直隶进京师听主儿们不爱听弋腔,很多擅长擅长弋腔的唱主儿就多唱昆腔。这时候陶显庭都快五十岁了,是王益友拍着曲子,吹着笛子,将《弹词》教给了陶显庭。这是侯玉山,侯老爷子跟我讲的。不但陶显庭能低头向王益友学《弹词》,在演合作戏时,在小的枝节记不住的地方,他还向侯玉山来讨教。侯玉山比陶显庭就更小了,大概小二十多岁吧,但他们是平辈。陶显庭见了谁都是兄弟,老弟。就是一个这么谦虚的老头!有些不熟悉的戏剧性还要去问侯玉山,这点是什么?怎么唱?侯玉山是从小来武行零碎出身的,记得戏很多。所以陶显庭不是正工老生,是袍带花脸,正净,唱弋腔黑红脸兼演武生戏,再后来才以老生《弹词》著名,《酒楼》、《祭姬》、《争位》等是晚年后向王益友学的。 郝振基是益合班的教师,他的老师辈有京派先生教过。他是京南人,口音不十分重,比高阳人口音要好一些,所以在唱念上有一套本事。他惯唱黑脸戏,也就是包公戏、黑头戏,是;另外一种花脸的风格。现在我们在唱片中,还能捕捉到他的花脸余韵,最著名的是《棋盘会》中的齐王。郝振基自幼练武功,以武生见长,兼唱花脸,偶尔演一些老生戏。跟陶显庭的路子略有不同。陶显庭早年演武的,到了四十岁以后演文的,以唱工为主,不以做工为主。到老年后就多唱老生戏,不唱武生戏。他那几出正净戏还照样唱,像《北饯》、《山门》、《功宴》、《五台》、《北诈》、《训子》、《刀会》、《冥勘》等。 郝振基是京南人,久在京东演唱,跟北京昆腔班儿老师们常见,所以他的风格是比较浑厚的花脸风格。有一张郝振基演《草诏》的剧照,是王西徵支持荣庆社时在1936年前后照的。现在我演《草诏》的扮相和他一样,没有改,穿厚底,拿哭丧棒,麻冠、水青脸,不抹什么彩。这个戏当时在昆弋班里演,陶显庭的燕王,郝振基的方孝儒,那是一台双绝,谁离开谁都不好演。这两人都是好嗓子,郝振基能“啃”(嗓子压着对方唱念),陶显庭嗓子“赛铜钟”(嗓子脆亮咬字清晰),也能压着他。陶显庭庄严肃穆,不善于动,泥胎偶像似的,有皇帝的样子。郝振基善于演,善于做,以表演、唱念见长。现在很多人都忽略了郝振基的唱,总觉得郝振基以演猴子最有名,武功最好,是武生出身。其实郝振基的唱,在当时来讲,也是很有特点的。嗓子的调门,在六、七十岁时,年青人都跟不上。这两位老先生是一台双绝,而且都没有嗜好,不抽大烟,身体气力都很好。郝振基的唱念的特点是气韵,唱的是气势,不考虑嗓音是不是圆润好听,就是一鼓作气地演这个人物。现在听郝振基的一些唱片,还能感觉出来,嗓音嘶哑却高耸透云,咬字铿锵有力,他不是在嗓音色质上处理。郝振基的高音、低音、中音都有,但不是那种所谓的圆润、清丽。陶显庭的特点是透亮,在气势、粗犷上,比起郝振基来还有些不及。但陶显庭更趋于文雅一些,而郝振基就是粗犷。这和郝振基的扮相也有关系,据陶小庭老师说:“郝大叔两只眼睛没有多大,瞪起来比谁都大,眉毛的眉棱骨特别高,能盖上眼睛,做戏、看人时,要是仰头看人,这眼睛特大;低头看人时,眼珠能到眉毛底下。”现在从留下的这张《草诏》的照片还不能完全看清楚,但是那种悲苦、掉泪的样子还能找得出来。他拿着哭丧棒的样子,是一般人学不来的。他很善于做戏,《草诏》、《搜山打车》都是他的拿手的;老生戏。《打子》也是郝振基常演的老生戏,那时陶小庭老师十五六岁就陪他来院子宗禄。 魏庆林原来也能唱正净,拜了徐廷璧以后才多唱老生,他当时多演二路老生见长,是底包演员出身。在高阳农村时曾经为人护院打更,为了学戏练嗓子就趁喊平安时喊嗓子。他的唱法近似于郝振基,也是一种嘶哑的高音,早年还唱《北饯》、《功宴》、《北诈》等唱工花脸戏,后来才专攻老生。有一些老戏单中还能见到他唱花脸戏目,魏庆林在《十宰》扮敬德,这出戏就是《北饯》。除此以外,刘庆云是高腔班出来的,也不是专工老生,各种角色都能演。侯永奎、白玉珍也是兼演老生,所以说北方昆弋就没有专工老生的这个家门。侯永立,是侯永奎的哥哥,自幼学练功学武生出身,后来多演二路老生,其它各行也什么都演,因抽白面儿成隐,很早就去世了。白玉珍也演过老生,但他的本工是大花脸兼小花脸,所以一演老生戏时,在念白上有些丑的味道,倒字、怯口的问题也比较大。 徐廷璧本工是老生,但徐是京派昆弋,也不是角儿,他教的徒弟很多。后来昆弋班专门唱老生的当属魏庆林了,但魏庆林早年是花脸开蒙,中年后还演花脸戏。河北昆弋班以外的艺人,陈荣惠是恩荣班学老旦开蒙后改演老生,国荣仁也叫国尽臣,是正净兼老生。这些人在昆弋班中都不是挑大梁的演员。陈荣惠没有嗓子,最大的角色就是鲁肃、陈最良。国尽臣最大的角色是唱《铁冠图》的通事翻译官,在吴三桂请清兵时念满洲旨。因他会念满洲旨,就这么一重要的活儿,晚年曾被尚小云请到荣春社科班做教习。当年徐廷璧教戏,他在后台当管事,还唱一些小角色,因为天分的关系,也不能挑大梁唱正戏,。 北方昆弋历史上第一个女老生是侯永奎的姐姐侯永娴。她是跟陶小庭学的唱,向陶显庭学的戏路子,曾在天津韩家堂会上演《草诏》扮方孝孺,陶小庭陪演燕王。为了穿厚底演做工戏也用了不少功夫,嗓音和神气也很好。由郝振基给亲自把场,底包都是陶显庭、郝振基演出时的底包,在堂会上就演过这么一次。演后,有很多社会名流、财主官商来捧场。侯永奎有些害怕将来找麻烦,就不让他姐姐唱了,所以侯永娴也就没有在戏班里唱了。其实像、《打子》、《夜奔》这些戏她都会唱。当时检场能上台,翻吊毛起来时搀一下,走僵尸时托一下,但即使这样,也会有彩儿。现在还活着、看过她演草诏的观众,只有一个人,就是天津的叫韩跃华,他的别号叫“慕陶馆主”,是陶显庭的弟子。 北方昆弋的老生家门,基本上维持了北京昆腔衰落时期,即咸丰十年以后的状态。什么状态呢?就是把老生和花脸合在一起,都算阔口家门,这是昆曲凋零时代的风格,和南方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师承情况一样。在传习所里,老生和花脸的名字都是“金字边”,施传镇、沈传錕、邵传镛都是金字边。这是因为咸丰年后,老生行势单,花脸行也势孤了,所以花脸、老生统称阔口行,两行并一行,变成一个家门了。现在研究昆曲的人还没有正视过这种状况。北方的昆曲与南方的昆曲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咸丰年后,北京没有从苏州进来大批的昆曲伶人,演唱萎缩的局面可想而知。苏州的昆曲也不好生存,也是一种萎缩局面。到最后,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时,老生、花脸都是一个老师教。现在我们这儿也有这个衣钵,比如,陶小庭老师,是我老师,把所有花脸戏都交给周万江,老生戏也教了,所以周老师还会很多老生戏,即使没学过也懂。这就是一种传承路线。可在京戏班里就没有这种现象。 昆曲市场在萎缩以后,把花脸、老生都放在阔口一行中。近代以来,小生、花旦戏比重增多,也是这个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历史剧、神话戏类没有市场,《阐道除邪》这一类的戏不演了,因此老生家门受到的影响很大,很多戏也就没有了。有的戏还被大官生抢走了,比如唐明皇、崇祯。有的戏被武生行抢走了,比如武松、林冲。 北方昆弋老生传承路线比不上南方,南方还有这个老生家门的传承沿续,而在北方的演员则什么角色都演。现在也有这个趋势,把生行的小生列在第一行,旦角列在第二行,而老生、花脸放在第三行,小花脸搁在最后一行。老生、老末、老外早以从生行脱离为所谓“末”行家门,“生、旦、净、丑”就这么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