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域到茶鄉 泰國北部山林的茶葉生產與 臺泰農業計畫的領域效應 (original) (raw)

從異域到茶鄉 泰國北部山林的茶葉生產與 臺泰農業計畫的領域效應

交界於泰國、緬甸與寮國的金三角地區從 1920 年代以來,便是世界主要的 鴉片生產基地。至今,緬甸仍是僅次於阿富汗外最大的鴉片生產國。然而,同屬 於金三角區域的泰國北部地區,其鴉片生產地景已全然改變。當今泰北邊境─特 別是鄰接緬甸的清邁府與清萊府的高地─已轉型成多樣的經濟作品種植,如蔬 菜、水果、咖啡、橡膠與本文所關注的臺灣茶。從毒品罌粟種植至合法的經濟作 物栽種,如此明顯的農業地景轉變動力來自於泰王山地計畫的施行,而臺灣正是 該計畫的主要參與國之一,成功地將高山農業技術與物作引入泰北山林。臺泰合 作的農業計畫不僅牽涉泰國山林原住民,還納入了該地區的雲南華人。該社群原 為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失利後輾轉遷移到泰北山林。在臺泰農業計畫中,他 們從戮力作戰的軍人,轉換成農夫,甚至發展成資本家。在計畫裡眾多作物中, 本文選擇「臺灣茶」作為視角,追隨農業技術從臺灣轉移至泰北山林的時空軌跡, 說明農業技術轉移不僅是「經濟上」抹除抹除鴉片生產的國際合作計畫,亦為「政 治上」讓泰北山林得以控管的地緣政治計畫,更是帶動泰北山林現代化,發展休 閒與國際茶產業的重要動力。為解釋農業計畫對泰北山林地景與居民生活的劇烈 改變,本文將農業計畫視為「不僅人為的政治技術」,而農業計畫中種種技術網 絡的移動與實踐,正好體現泰北山林政治領域化與經濟去領域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