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竟是彼岸 (original) (raw)

從台灣回來的第二個月看了《回頭是彼岸》。在體驗了一把兩岸開放的成果之後再來看20多年前的作品別有一翻體會。我想,他是賴聲川最為成功的幾部作品之一。無論從舞台場景設置、虛實的平行空間運用以及故事本身隱喻之深,不僅是舞台劇上的創舉,亦體現了其當時對兩岸關係、文化及其它的思考。歷史是一面鏡子用以借鑒人類的進步或是倒退。有幸的是,在出生20多年後終於有機會體驗歷史往前跨越的一大步。文化的斷層已無法彌補,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廢墟上重塑并延續中華民族的血脈。

《回頭是彼岸》的創作時代正處於台灣解嚴之初,關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探討正是那個時代的焦點。在賴聲川同期另一部相聲作品《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時代背景與文化人的擔憂與美好願景之狂想。《回頭是彼岸》正是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自省,圍繞石家大陸女兒的探親及石之行的武俠創作《回頭是岸》這兩條主線展開譜寫了一曲憂思。
一、 探親
石父終於盼來了大陸的女兒雨虹來台探親,而雨虹並非石父的女兒雨虹(已死於文革)而是雨虹最要好的朋友張小姐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前來替人圓夢,同時她也帶來故人紛紛辭世的消息。隨著更多的身世之謎被揭開,石之行並非石父的親生兒子,而是代替石父死去兒子的養子。本來是一場溫馨的團圓之聚卻像是與過去揮別的離散之席,石父時刻懷念的大陸彼岸早已物是人非。總以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誰都無法跨越生死與另一人相擁,一條海峽像一把尖刀把歷史劃開一道血淋淋的傷口。
二、 俠客
雲俠學得坤部武學,渴望走出孤島去彼岸尋求乾部秘笈。而他多年參悟不透最後一把火燒了修煉之地。是一場夢,當雲俠的師傅終於同意讓他去彼岸學習乾部秘笈,他卻再尋覓不得,只見一片荒涼。孤島與彼岸的暗喻,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此處讓我聯想起《暗戀.桃花源》中滿場尋覓劉子驥的女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亦寫道,南陽高士劉子驥再尋桃花源而不得。
三、 身份認同
當石雨虹和石之行都不再是石雨虹和石之行,身份認同的問題便隱約可見。本省人與外省人,台灣人與大陸人。石之行的婚外女友更是在與石之行爭論時說,為什麼白先勇寫的外省人就能叫《台北人》,而她創作紀實性小說就不能叫《台灣人》?於是這個身份認同的問題被順理成章地拋出來擺在尷尬的位置。
四、 美國夢
石妻與客戶在電話中商談購買美國房產事宜,介紹美國各種美好。美國夢就像是一個神話不會破滅似的。當然,當時尚不可預見雷曼的倒掉以及美國的次貸危機。可是,卻又不能否認即使是遭遇這樣的危機,美國仍然是經濟大蕭條中元氣恢復最快的國家。在美國夢的浪潮下,已飽經顛沛流離的中國人是否又要投入他國懷抱?

只是,抵達了彼岸一定會幸福嗎?
石父總是會懷念起他在南京呼風喚雨的日子,而在台北卻無人理會,可他當年亦是撤退到的台灣;雲俠要到彼岸去尋求秘笈,無論彼岸、本岸皆不可得;石之行常躲去婚外女友的寓所寫稿,可終究女友棄他而去。
回頭是彼岸,回頭竟是彼岸!
The island and the other shore.英文的翻譯名恰到好處地起到點睛之筆。在大海中拼命衝向彼岸,卻總是失去方向。孤島與彼岸,前方是未知,而身後竟是彼岸。

May. 22, 2012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蕾蕾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