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八十一年前的北平 (original) (raw)

在北京生活的最好身份莫过于当学生,可以在遍地银杏的日子里拉上三五好友到地坛去溜达溜达领略最美丽而温暖的金色秋天,可以在没有那么多游客的工作日逛遍后海和南锣,可以到三里屯工体北路喝个痛快不用担心第二天起不来,也可以只花二十块钱就在人艺看一场《骆驼祥子》。
最早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茶馆》还是《想北平》已经在印象里模糊不清了,只记得生平看的第一场类似话剧的作品就是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在班里面的电视上放映的《茶馆》,之后自己还写了一篇得了90分的剧评作文。至于《想北平》,则是记得课文后面杀千刀的“并背诵全文”,那时候其实根本无法理解老舍先生对北京的爱,更想不到在十年后我会有机会亲自在北京生活,那时候北京在我心里,只是一个有着天安门广场、故宫以及一大堆名胜古迹的只会出现在课本中的远在天边的城市。
老舍先生作品似乎总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哦不,在他的笔下,北京应该是北平,那是一个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一二三四五环,只有大杂院,红砖墙的北平,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的北平。“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 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 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去年夏天,在国家大剧院看了《四世同堂》,今年又在北京人艺看了《骆驼祥子》,在北京看到变成了三维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了吧。
《骆驼祥子》中八十一年前的北平,出了西直门就是郊区,八十一年前的北平,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没有暖气,但是大杂院中的炉火却也能让那些被现实凉透了心的人们感受到一丝温暖。整部剧删去了原作中祥子堕落的戏份,增加了虎妞在作品中的比例,在虎妞葬礼的时候就戛然而止,降低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感,让观众们对祥子对生活还能充满希望,希望祥子还能继续像以前一样踏踏实实地拉车赚钱,好好地生活,啊不,应该是生存下去。
老舍先生实在是一个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大家,《茶馆》中的常四爷、王掌柜、刘麻子…《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以及这次《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虎妞、刘四爷、二强子、老马、大个子、小福子…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接地气”,因此使每部作品都变得真实鲜活了起来。
话剧中最让人难忘,发挥空间最大的人物当虎妞莫属。观剧的同仁甚至觉得这剧应该叫《虎妞》而不是《骆驼祥子》,另一位同仁则表示自己是虎妞的脑残粉。其实在原作中虎妞的形象并不是这么正面,也没有这么多的戏份,但话剧中的虎妞,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贯穿整部剧的开头和结尾,剧中的几个矛盾冲突点也都因她而起。我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剧中的虎妞的,她并不完美,任性、泼辣、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好吃懒做,劝一心想靠自己力气吃饭的祥子“先享享清福”把钱花光了再说。她霸王硬上弓的做法更是让我旁边的朋友发出了“女流氓”的评价。但这样的虎妞却是个真真切切的人,正因为这些缺点这个人物才鲜活丰满了起来。我开玩笑说“虎妞的故事很励志啊,她跟她喜欢的男人结婚了。”,不管怎么样,她是一心一意对祥子好的,也想好好跟祥子过日子。同时作为人和车厂的小姐,虽然她整天想着收车夫们的份子钱,但是在老马和小孙子想要个地方暖和暖和的时候也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虎妞是个敢爱敢恨的人,虽然祥子也许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她产生过“爱情”但是在她离世的时候祥子的伤心难过也都是真的,那或许是一种类似亲情的感情,很多人或许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当祥子拿着她过门时穿的那件红袄的时候,是否也想到过被虎妞灌醉的那夜的温存呢?是否想起虎妞亲昵的叫他;“祥子诶~”他回答“唉~”时候的甜蜜呢?和其它的车夫比起来,虎妞的前半生算是过得衣食无忧了,但她嫁给祥子后刘四爷对她的不理不睬,也让人看到了那个时候人性的冷漠,或许那几十年的父女之情,还抵不过同在一个车厂里干活的兄弟们的情谊。
祥子在剧中的形象就是一个老实憨厚勤勤恳恳的北平人力车夫,不怕苦不怕累,因为删去了最后他堕落的桥段所以个人认为角色的发挥空间并没有这么大。祥子反复买车然后车没了的过程表面上看上去是他自己倒霉。但是其实在那个时候,这样“倒霉”的人应该有千千万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力车夫,每天风吹日晒得拼命也只能赚几毛钱,在八十一年前的北平,艰辛地混口饭吃是多么地不容易。剧中其它的车夫如二强子、老马、大个子也是一个比一个惨,虽然二强子酗酒、打老婆、用200块把自己的女儿卖给军阀,但是我一直觉得在二十年前,他也一定和祥子一样,想好好拉车,勤勤恳恳地过日子,只不过最后他还是被生活打败了,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让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就如同原作中的祥子,最后也开始抽大烟、坑蒙拐骗、终日无所事事。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剧中的几幕场景都是在冬天的下大雪的北京,这样的环境渲染出了整部剧的悲剧基调。记得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你留给我的正是这样的大雪天》的文章,“雪天一点都不轻佻,你无法在这样的天气里打扮得花枝招展曲线玲珑,你的皮肤是一年中最干燥的状态,穿得最多,UGG代替了Jimmy Choo,于是你那冻僵的灵魂也格外诚恳,几乎是原色示人,如果你在雪天中凄厉地哭出来,那就是比夏天深重一千倍的哀恸,因为失恋也好,找不到房子续租也好,还是突然就被冷得失了魂哭了出来,都会让你印象比夏天深刻得多。”北京的雪天的确很美,红色的砖墙,结成冰的护城河冒着白气,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但是也的确冷得刺骨,八十一年前如是,八十一年后亦然。因为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每天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在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上,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北京精神的宣传片,我们看到的是有鸟巢、国贸、故宫的灯火辉煌的北京,但在每个人的呼吸中却总能嗅到绝望的气息。
八十一年前的北平,“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 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八十一年后的北京,二号线的积水潭站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人群,他们在城市里挣扎着或许只为了几十平米的一个小家,或许只为了一纸北京户口。八十一年前的北平,或许还有个大杂院可以让人们相互依偎着取暖,八十一年后的北京,下班后的人们大多数时光只能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刷着微博,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存在感。
八十一年前的北平,天应该还是很蓝的,祥子和其它人力车夫们穿梭在各大城门间,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了生计,辛苦但也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八十一年后的北京,我们呼吸着PM2.5的有毒气体,依旧在为生计挣扎。
只是庆幸,自己在这个曾经叫北平的北京当过学生,自己还能从南河沿的城墙边感受到些许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