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是因为什么? (original) (raw)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看的是北京的第二场。同事首场看完回来就一直在跟我说多么感人多么特别,有人现场就流下眼泪。确实值得期待;也让我生出了犹豫。能保持观点不被左右是不是比较好?虽然已经被左右了吧。

2.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分外小心;自我意识是一样能让人“理解”艺术、而又如此脆弱无用的东西。这种浪漫派音乐一定会让人易感吧。好像这也成了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3. 个别到人,都有些什么流泪的诱因呢?可以是伤心,愤怒,焦虑,敬畏,等等。这个剧是有足够多的触发点的。比如四五分钟时,音量忽而变大,原本颤巍巍孤零零的小人忽然升起。仿佛看到了生命“成形”,我会把自己当时的触动,暂且命名为敬畏。

4. 表演进入了一个“autonomy”。“造人者”不再插手,场地内划出了一个小小的自治区。每一次演出都必然有不同的变数。

5. 有人把这个剧宣传成“物件剧”。想想,钟表链条要更精密多了,工厂流水线要更复杂多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盯着这些“物件”看,哪怕凝神看十分钟,还要感动流泪?

6. 为什么这些无生命的胶袋可以让人有如此大的感触?

7. 有人只看着星空,也是会流泪的,那些不过是一些无生命的发亮的石头。

8. 第一个小人有了第二个,随后又有了更多的小人作伴,风中相互冲撞亲昵厮杀,那无生命的、近乎完全“自治”的状态,是让我最着迷的一刻。

9. 再好的舞者,又哪能跟这些小人一样,如此轻盈,如此自然,完全没有僵硬肢体的束缚,完全跟着风的韵律共舞?

10. 我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看着这幅画面,看到的仿佛就是人的演化与文明。如果真有什么可以被称作命运,主导昌亡,那就是四面八方的风。

11. 这也可以是一个造人神话的原型。不管是女娲还是普罗米修斯,故事的原型是一样的。“物质”本不是“生命”,神吹了一口气,借了一个火,是故有了“灵魂”。是故鼓风机一停,小人们便失了形骸,纷纷落地。

12. 当然了,所谓成人的眼睛,也许看不出蛇吞大象的画面,却“看”得出这些“魔法”还是被鼓风机操纵的。配合音乐段落起伏,改变风量风向大小,制造戏剧效果,让塑料小人高飞或落地。

13. 这个“默剧”本来是在自然博物馆展出的一个展品。是以怎样的“定义”上默剧节、再登上其他表演艺术节的呢?这到底只是一个装置艺术,还是因黑衣男人的存在而变成了“戏”?

14. 看“展览”的人(我相信这只是那个叫“动”的联展里的一部分;说不定还是免费的),和“看戏”的人,他们观赏的角度有什么区别?移情的程度有什么区别?

无意条分缕析,只是想法太多,才作作样子,一一罗列。也许还有更多的想法会补上。
也许到最后我还是没能用逻辑给自己厘清那被打动的一刻。在场掉泪的不止一个人,他们又都有怎样的原因,我不可能一一了解。

我只能很软文地说一句,去看现场吧,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