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笑——2016沈磊导演版《39》 (original) (raw)
本文为转载 原作者为:郢书燕
并没有步步惊喜发笑,但一部戏观后能比较愉悦,也便颇为满意了。《三十九级台阶》舞台设计与场面调度配合得恰到好处,四位演员尤其两位饰演了众多角色的配角,非常精彩;戏剧节奏流畅紧凑,演出张弛有度,值得推荐。
用突破戏剧观来要求商业剧,或许有点苛刻了。《三十九级台阶》的导演已经在众所周知却不太愿意尝试的一些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二度创作,显示出可喜的诚意:
首先,改编遵守中庸之道。
故事前有小说,有希区柯克的电影,后有其他版本话剧,锦辉版改编并未进行大幅度解构。但改编时能用其艺术特质演绎同一个故事,没有停留在影视化的表达上,这是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改编时应该秉持的方法。
很遗憾我们看过一些根据热门影视改编的话剧,都没有充分利用舞台,没能突出话剧的审美特质。锦辉出品的《三十九级台阶》的舞台空旷,大多采用可活动装置灵活构建多层空间,比如门,柜子,汽车、梯子等的舞台调度非常自由,给演员发挥空间的同时,保证了叙事节奏。
其次,定位应用类型概念。
类型概念在电影上的使用多过戏剧上的运用,有些改自影视的作品会延续原有类型标签,但戏剧是否适宜用类型做市场定位,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然而,悬疑,惊悚,喜剧,爱情确实常用于宣传海报,吸引不同的目标观众。《三十九级台阶》中剧本层面的悬疑喜剧设定暂且不提,在演出文本中,夸张笨重的肢体动作、有造作腔调的演员、明明是粗糙凑合却很严肃的道具等喜剧性的舞台表现手法比比皆是。
举例来说,火车那场通过摘、戴帽子饰演不同角色的段落,如果说在观众面前换装是有意破除舞台幻觉,那么通过切换帽子表分饰两个角色便是更进一步挑战观众的欣赏习惯、试图建立新的荒诞感强的舞台假定性,而加速动作进行切换,便属于喜剧性的夸张重复。
再次,破除现实主义幻觉。
舞台呈现上,很多引发观众笑声的处理实质上是重复同一种方法,打破幻觉,取得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当代观众早已熟悉这种戏剧观。但该剧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层层“作假”
比如,前面说的当众换景换装,到结束时,演员由火车场一人分饰两角,进一步发展到,一人分饰的两角之间演对手戏;粗糙而严肃的道具,也从白布做瀑布,蓝布做河流发展到饰演物体的演员与逃难的男女主角以赋予物体意识的方式进行对手戏(如淤泥抱住女主的脚表示她深陷泥沼)
这还不够,还有第三层的抽离。教授要打死在男女主角身边的记忆先生时被幕布后的探长击中,他叫道“这出戏不是只有四个演员么”;表演物体的演员在与女主互动后翻脸离开,责怪饰演女主的演员真的在跺他的脚——演员跳出剧情,对正在演出的剧发表相关评论。这是更接近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做法。
布莱希特强调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指的是演员审视他所饰演的角色;而在此是演员在表演一个演员对他所饰演角色的反映——也就是说,此时舞台的叙事空间有两层,一个是悬疑喜剧,一个是观众透过第四堵墙看到表演悬疑喜剧的演员做的评论。其实在布莱希特的理念里,演员要表演出角色以及他对角色的评判,这才是最好的间离。但这种表演很难实现,《三十九级台阶》中聪明地做了简化处理。
更妙的是,有一场教授开门舞会音乐传来,关门则音乐消失。于是教授开门关门,乐此不疲。正要担心拖了节奏时,教授调皮地加快速度开关门,音效终于没跟上,教授得意地指向音效师所在位置,似与之互动。这是表演,却也是真实发生的。这种分不清戏里戏外、真真假假的处理,是剧场最妙不可言之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