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本(二七二)二十四诗品,续诗品(四) (original) (raw)

我的摘抄本(二七二)二十四诗品,续诗品(四)

良工 良工 2025-01-17 22:22:55 山西

45, 《后汉书 · 张衡传》 录其 《应闲》文云 : “官无二业 ,事不并济。 昼长则宵短, 日南则景北。天且不堪兼 , 况以人该之。 " 《随园诗话》卷五有一段话: “杭州布衣吴颖芳 , 字西林, 博学多闻 , 尝自序其诗曰 : ;古人读书 , 不专务词章 , 偶尔流露讴吟 , 仅抒所蓄之一二, 其胸中所贮 , 渊乎其莫测也。递降而下 , 倾泻渐多。 逮至元、 明 , 以十分之学作十分之诗, 无余蕴矣。 次焉者 , 或溢其量以出 , 故其经营之处 , 时露不足。 如举重械 , 虽同一运用 , 而劳逸之态各殊。古人胜于近代,可准是以观。'予尝试武童,见有开弓至十石而色变手战者 , 晓之日 : 汝务十石之名 , 而丑态尽露 , 何若用五石、 六石之从容大方乎? ' 颇与吴言相合。 " 霍王为唐高祖第十四子 , 才高艺广 , 文武精通 , 修身洁己,淡泊守志,内外如一。《新唐书.高祖诸子》:“(霍王)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日:;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日:'人有短, 所以见长。 若王无所不备 , 吾何以称之。 这里反用意 , 喻指诗若通首平正 , 无可指摘 , 也未必招人赏爱。 46, 《孟子 · 离娄上》 : “有孺子歌日: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日: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赵云松瓯北集序》 中说过 “非人与之, 天与之也" 的话 , 又在同卷《何南园诗序》中说:“诗不成于人,而成于其人之天。其人之天有诗,脱口能吟;其人之天无诗,虽吟而不如其无吟。"这些话当然可归结为天授禀赋。但果真只凭天授禀赋就一定能写出“神悟"的高格诗吗?既要有天授的禀赋,还须存后天的生活的机遇、环境的触点。也就是说诗人灵觉的发生,不是闭坐室中冥思而得,或苦读书本而得,而是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与体察,而这是要依赖坏境提供的触发点也就是生活的。这诚如席佩兰《长真阁诗集》卷四《论诗绝句》四首之二所云:“沉思冥索苦吟哦,忽听儿童踏臂歌。字字入人心坎里,原来好景眼前多。"看来,天籁与人籁是要结合起来的,这才是“神悟"的辩证法。 47,情景交融。 宇宙间的事事物物总是随宇宙运行律而自在地流动不止 , 决不可能凭谁的理性意志为转移。 而人的灵思也一样 , 来不可待 ,去不能挽 , 飘飘忽忽。 要想抓住它 , 只有一个办法 : 让灵思和眼前之景进行化合。 这里的景 , 也就是隶属于具体化感觉的意象 , 它具体 , 抓得住。 既能如比,飘忽的灵思也能迎候 , 可挽留了。 由此说来 , 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抒情 ,是写诗的最佳策略 , 即景而行 , 灵思得以就范 , 诗也成了。 时过境迁。 情景交融的这一场 “化工" 活动也须求变, 做到 “有新无故" 。 而这场变得从景变开始 , 这是因为诗须 “因物赋形" , 所以须 “随景换步" 。 "景语" 不能一成不变。 这其实也就是 : 如果意象重复、 堵塞而不见流动, 也就会胶柱鼓瑟, "将朝认暮" , 使诗思不得顺应内在感兴逻辑而顺畅地进展,其整体风貌不能充分显现,从而出现诗歌世界感性把握的一片模糊。 48,《随园诗话》 卷三有云 :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 , 未见可訾处 , 姑置之 , 明日取读 , 则瑕疵百出 , 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 , 疵累又出 , 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 , 方敢示人。 ' 当诗歌仓促中完成,难免会囿于自见,敝帚自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问的增广 , 会发现之前的某些作品言语可厌、 面目可憎 , 有众多不足之处。 于是 , 在经历了多次修改后 , 才使所作渐趋完美。 而这也启示我们 , 反复修改是要的。 这可是一场通过否定自己 , 进而肯定自己的表现。 《随园诗话》 卷二就说 : “改诗难于作诗 , 何也?兴会所致 , 容易成篇 ; 改诗 , 则兴会已过 , 大局已定 , 有一二字于心不安, 千力万气 , 求易不得 , 竟有隔一两月 , 于无意中得之者。 刘彦和所谓 :富于万篇 , 窘于一字。 真甘苦之言。 这样反复改 , 自然会使文本获得一重又一重的新境。不过袁枚是清醒的 , 这样做也可能改坏了。 《随园诗话》 卷:云: “诗不可不改 , 不可多改。 不改 , 则心浮 ; 多改 , 则机窒。 " “亦有生金 , 一铸而定。 " 是的 , 天机顿开而浑然天成之作,改不得! 49,顾炎武的《日知录》: “诗文之所以代变 , 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 , 沿袭已久 , 不容人人皆道此语。 今且千数百年矣 , 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 , 以是为诗 , 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 , 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李、 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 , 以其未尝不似 , 而未尝似也。 知此者可与言诗也已矣。 " 值得指出 , 顾炎武这段话仅限在继承传统中不能失去 “为我" 的目的,而未推向一种精神境界。袁枚可不同了,“竟似古人,何处着我"的语气极重,意谓我所从事的事业,必须有我在。因此,在《随园诗话》卷七中他还说了一句响亮的话:“有人无我,是傀儡也。"这意味着有创造性的诗人,是不甘心受人使唤做应声虫的。在《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答祝芷塘太史》中他也说:“古作家最忌寄人篱下。"这意思是说写诗决不可依赖他人!在此基础上袁枚进一步把不做傀儡、不寄人篱下作了提纯,《随园诗话》卷十中这样说:“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精神"指什么呢?自我至尊。 在《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人也。"这大概就是指“字字古有”而后面又说 “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这该隐示 “言言古无”了。 这里的 “言言古无,得鱼忘筌”只能出现在“善学者”身上。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有一段话值得一引:“夫作诗者,要见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忒出手处,无一可苟,而痛去其自己本来面目;如医者之治结疾,先尽荡其宿垢,以理其清虚,而徐以古人之学识神理充之。久之,而又能去古人之面目,然后匠心而出。我未尝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役。"这倒真是一场“吐故吸新":传统的学养化为我的血液,这新鲜的血液催生出了我那诗歌生命的创造力,此力又创造我的诗歌生命更其新鲜的血液,以致更换了传统学养所造的血液,并激发起我的性灵,使我的诗歌生命超越了传统,充分显现出属于自我创新之质素。 50,《随园诗话》 卷十四云 : “若必以多为贵 , 则须知米豆千甑 , 不若明珠一粒也。刀枪杂弄 , 不如老僧之寸铁杀人者也。 " 作诗对于素材、 典故贵少不贵多。重在各当其分,各称其能。生疏的、熟悉的,一概不用。弱水三千 , 只取一瓢 “入人意中, 出人头地。 ”这里的 “人人意中”说的是以上种种艺术表达经 “割忍”后须达到 : 世人所共有而出之于情性却不能说得出来的常性内容, 诗人说了出来 , 也就有了诗美的普泛价值。 这里的 “出人头地”须达到的是 : 世人所难达而出之于灵觉又难以理悟的超常性内容 , 诗人说了出来, 也就有了诗美的超越性价值。 这两句如果割裂开来看 , 那就不对了。 有“人人意中”而无 “出人头地”者 , 虽穷尽常态的表达而灵悟之精髓不见 ; 有 “出人头地”而无“入人意中”者,纵炫奇灵境毕现而广识之深蕴难觅。 51,低棋偶然,一着颇可。棋艺不高者,偶然也有高着。 梁简文帝:临池正领,拂镜看花,《续诗品》临池正领,倚镜装花,喻以人为镜,以正得失。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中引方正学的话说 : “学者之病 ,最忌自高与自狭。 自高者, 如峭壁巍然 , 时雨过之 , 须臾溜散 , 不能分润。 自狭者 ,如瓮盎受水 , 容担容斗 , 过其量则溢矣。 善学者 , 其如海乎。 旱九年而不枯,受八州水而不满。 无他 , 善为之下而已矣。 " 善于学习的人 , 会向他人虚心求教。 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 , 以人为镜 , 可以知得失。 古圣先贤的话还回荡在耳边一一一“友直友谅友多闻 , 益矣”“人涉卬否 , 卬须我友”,作诗更是如此 , 在与朋友的酬唱、 赠答中 , 和而不同 , 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 《随园诗话》卷二中袁枚说 :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 ”,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 村童牧竖 , 一言一笑 , 皆吾之师 , 善取之皆成佳句。 随园担粪者 , 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 '有一身花矣 ! ' 余因有句云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 , 公带不去。 ' 余因有句云 : 只怜香雪梅千树 , 不得随身带上船。 《随园诗话》 卷八中就说自己 “每作一诗 , 往往改至三五日 , 或过时而又改 , 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 , 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 " 他又说 :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 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 这样讲从一般意义上看还是对的。其实在他潜意识中还藏着另一个目的,只不过他自己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倒是另一个人意识到了,这就是冒春榮。在《葚原诗说》卷三中,冒春榮也谈到了“意贵深,语贵浅"的问题,:“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宁失之薄,不失之晦。今人所谓深者,非深也,晦也,此不知匠意之故也。"这意思是说,要实现用意精深、下语平淡,首先集中在以下语平淡来扫除语言表达的障碍。这方面的目的达到了,深意才有可能排除堵塞而充分地显现。